愛國為民清正:吉鴻昌的初心使命
一張照片彰顯為民初心
寧夏的一位龍姓老人生前一直收藏著一張吉鴻昌送給他的照片,上面寫著:“公正純潔,為做事而做官﹔訓練民眾,使知四權運用﹔政治注重下層公正,適合一般民眾需要。”這段話既是吉鴻昌對自己的鞭策,也是他主政寧夏時的真實寫照。
1929年1月,寧夏省正式成立。不久,銀川就被馬仲英率部佔領。5月,吉鴻昌奉命追剿馬仲英部來到了寧夏。6月,馬仲英部被吉鴻昌收編,寧夏全境得以安寧。此后,馮玉祥任命吉鴻昌為第十軍軍長、寧夏省政府主席。吉鴻昌一直懷有愛國救民的理想和抱負,此番帶兵進駐寧夏,美麗的“塞上江南”激起了吉鴻昌開發大西北的豪情壯志。
寧夏是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上任后,吉鴻昌致力於民族團結,提出了“開發大西北”的口號。他出榜安民,強調民族團結。他提出“本軍所到之處,隻問良莠,不問回漢”,提出不准殺戮和騷擾無辜的百姓,要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和風俗習慣等等。他改組省政府,精心規劃寧夏建設。吉鴻昌組織了“吏治考察團”,分赴各地考察調研,並重新任命了民政廳、財政廳等主要負責人,調整了部分縣長,還整頓了政府機關的作風。他刷新吏治,直接同百姓見面解決問題。他在各縣張貼通告,告知民眾可以直接找他解決問題。此后,省政府大院門庭若市,找吉主席解決問題的群眾絡繹不絕。農忙季節,吉鴻昌還帶領部隊下地幫老百姓干農活。為傾聽民意,他創辦了寧夏歷史上第一張鉛印報紙——《寧夏醒報》,開創專欄征求社會意見。為了鼓勵百姓強身健體救國,舉辦了“寧夏武術比賽大會”,他還當場表演了春秋大刀。
中原大戰爆發后,馮玉祥電令吉鴻昌率部開赴河南。吉鴻昌主政寧夏雖然隻有半年,但為寧夏的社會安定和民族團結,為地方經濟和文教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老百姓都稱贊他是“替老百姓辦事的好主席”。
一句家訓濃縮共產黨人底線
吉鴻昌的父親在病逝前給他留下了“做官即不許發財”的家訓。吉鴻昌把家訓燒制在500隻碗上,並分發給下屬,時刻提醒著自己和部屬:“做官了就不許發財,發財了你的吃飯碗就沒有了。”這隻瓷碗也伴隨著他走南闖北,同時也見証了他清正廉潔的一生。
1929年3月,吉鴻昌聽說部下有擅取群眾衣物的現象,便以檢閱部隊為由,在隊伍中搜查出了不少民眾的物品。他氣憤地說:“官長不領頭先拿,士兵決不敢動手。”於是,當場懲戒了一名連長和兩名排長,以儆效尤。吉鴻昌在擔任寧夏省政府主席后,也曾公開表示:“我將來離開寧夏時,請你們檢查,決不帶走一個銅子。”在他離開時,僅帶走了幾件簡單的行李。
吉鴻昌一貫省吃儉用,但當他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后,一筆黨費就交了整整6萬大洋,沒有錢交黨費的時候,他就想法變賣家產。吉鴻昌犧牲后,夫人胡紅霞在為吉鴻昌整理遺容時,發現在他的上衣口袋裡有一張小字條,上面寫了兩行字:請不要告訴我的妻子﹔在我死后,請不要厚殮。時至今日,“做官即不許發財”已經成為了黨員干部從政的底線,這7個字中,蘊含著黨員干部應有的操守、氣節和榮辱觀。
一封電報寫出救國心聲
1930年9月,馮玉祥所率領的國民軍在中原大戰中戰敗。為了保存實力,吉鴻昌接受了蔣介石的收編,任第22路軍總指揮兼第30師師長。日軍侵略中國后,吉鴻昌一心想抗日,卻硬是被蔣介石派去“圍剿”鄂豫皖蘇區。作為一名軍人,他不得不服從軍令去與紅軍交戰。但是,在戰斗中,他屢戰屢敗,這讓吉鴻昌非常納悶。此后,在中共地下黨員的幫助下,他化妝成商人去蘇區考察,蘇區到處呈現著“軍民魚水、親如一家”的動人景象。吉鴻昌茅塞洞開,他得出一個結論:隻有共產黨才能幫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隻有跟著中國共產黨走,才能救中國。
此后,吉鴻昌對蔣介石催促“圍剿”紅軍的電報置若罔聞,並且指揮第22路軍與紅軍保持無協議的罷兵休戰狀態,還借“打仗”之機向紅軍輸送了許多槍支、糧草和彈藥。蔣介石得知后,強令他交出兵權,逼迫其出國考察。臨行前,恰逢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吉鴻昌當即發了一份電報向蔣介石請命:“國難當頭應一致對外,願提一師勁旅,北上抗日,粉身碎骨,以紓國難。”然而,蔣介石並未應允,吉鴻昌隻好含淚離開了祖國。
一塊木牌彰顯愛國情懷
在國外,吉鴻昌受到了百般刁難,很多人勸說他扮作日本人以求便利,吉鴻昌當即怒斥。此后,他便將“我是中國人”5個字刻在一塊木牌上,貼在自己的胸前,向外國的種族歧視進行挑戰。
時刻心系祖國安危的吉鴻昌在環游歐美的途中,多次發表抗日演說,一是尋求國際聲援,同時也是呼吁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一次,有個記者問他:“日本有飛機大炮,中國憑什麼抗日?”吉鴻昌拍著胸脯回答道:“我們有熱血,有四萬萬人的熱血……誓願犧牲一切,為真理而戰!”一·二八事變后,吉鴻昌立即想方設法回到祖國,一面聯絡與發動舊部,一面與中國共產黨組織取得聯系,商談抗日救國大計。
1932年的4月,吉鴻昌在北平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從愛國舊軍人到共產主義戰士的重大人生轉折。5月,吉鴻昌同馮玉祥等在河北張家口成立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宣布對日作戰。他率部從張家口北上,收復了多倫等失地。當時,抗日同盟軍的武器裝備十分落后,甚至連一門大炮都沒有。而日軍在城外筑有炮台32座,建有電網等堅固的工事,還有飛機來助陣。可就是在敵我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吉鴻昌赤膊上陣、身先士卒,收復了失地多倫。這是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從侵華日軍手中收復失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中國的抗戰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一首詩詞傳頌浩然正氣
抗日同盟軍失敗后,吉鴻昌潛回天津開展抗日活動,組織成立了“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他在家裡設立了一個秘密印刷所,出版機關刊物《民族戰旗》。他的住宅也成了中共黨組織的地下聯絡站,因小樓的外牆是由紅色的磚砌成的,而被同志們親切地稱為“紅樓”。吉鴻昌一邊廣泛聯絡各界愛國人士進行武裝抗日反蔣的准備工作,一邊想法變賣財產,為抗日前線籌集軍火。轟轟烈烈的抗日活動使國民黨政府害怕極了,派出了軍統特務對吉鴻昌進行刺殺。
1934年11月,吉鴻昌不幸被捕。11月24日,他帶著對抗戰必勝的信念,泰然自若地走向刑場,在漫天大雪中寫下了蕩氣回腸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5年1月22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