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鮮活影像記錄“紅色之都”
延安時期,由於國民黨實行新聞封鎖和歪曲宣傳,延安猶如白色海洋中的一個紅色孤島,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其間,一批外國進步記者走進延安這座“紅色之都”,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將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他們以敏銳的目光,客觀公正地向世界報道中國革命的真相,為地處偏僻、對外宣傳資源匱乏的中國共產黨“發聲”,將“紅色孤島”的信息和紅軍將士的事跡傳播到世界各地,讓世界了解“紅色中國”,瓦爾特·博斯哈德就是其中的一位。
瓦爾特·博斯哈德(1892—1975年),瑞士人,《新蘇黎世報》《生活》《世界畫報》記者,現代新聞攝影的先驅。他是第一位訪問延安並見到毛澤東本人的歐洲記者,於1938年和1947年兩次到延安和解放區採訪,用鏡頭記錄了當時的時代面貌和歷史時刻,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積累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新聞素材。
在延安看到中華民族的希望。1938年初,史沫特萊幫助博斯哈德在武漢的中共辦事處見到周恩來,在周恩來的介紹下他順利拜會了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主任林伯渠,經林伯渠安排,博斯哈德隨八路軍運輸物資的車隊前往延安,開始了他的延安之行。
途中,滿載貨物的軍用卡車顛簸在泥濘的山路上,旅途的艱辛險阻令人驚心動魄。汽車不時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用人力畜力幫助拉動汽車,一些路段幾乎是一寸一寸挪步前行。博斯哈德感嘆:“路況之差,使得我們隻好緩慢前行。即使輪子上纏著鐵鏈,也無法阻止汽車順著陡峭的山坡向后滑。好幾次,車隊還得從萬丈深淵上晃晃悠悠地經過,讓人直捏一把冷汗。”博斯哈德用照相機和電影攝影機拍攝了沿途風光和車隊行程,真實記錄了那個時代三原、宜君、洛川、甘泉等陝北小鎮沿街的建筑風貌和風土人情。途中人們對紅軍的熱情給博斯哈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車隊一行人曾在一間農舍中過夜,主人把最好的房間騰給他們,房間的牆上用鮮紅的紙寫著“我們相信紅軍”,這份軍民魚水情讓他非常感動。
博斯哈德回憶道:沿途的鄉村越來越破敗,然而我們越接近紅色首都,就越能看到大量中國年輕人的身影,他們個個背著簡單的行李徒步走到這裡,希望加入夢寐以求的八路軍,這是一條“朝聖”之路,延安就是下一代心目中的“麥加聖城”。這一代人在戰火中背井離鄉,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歸宿。他感慨道:“共產黨點燃了許多中國青年的希望,使他們紛紛涌向延安,主動接受革命教育。”雖然抗戰時期的延安物質貧乏,但軍民精神富足,延安以其獨特的氣質風採,吸引眾多進步青年如潮水般涌向延安,奔向中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用鏡頭記錄延安軍民的生活。歷經6天的艱苦旅程,博斯哈德終於抵達令他心馳神往的延安。他用攝像機鏡頭真實地記錄了在延安的所見所聞,拍攝了一部片長21分49秒、名為《延安之旅》的黑白無聲紀錄片,不僅記錄了毛澤東走出窯洞與眾人見面的實況,還記錄了毛澤東工作生活場景的珍貴影像資料,同時將鏡頭對准了普通百姓和戰士。博斯哈德拍攝了抗大、陝北公學和魯藝學員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景。他們在延河邊洗漱,在院子裡集體用餐,在晨光中上早操,在晚霞裡散步、唱歌、打球……豐富多彩的生活,深深吸引著這位來自歐洲的訪客。
博斯哈德詳細真實地記錄和呈現了延安風貌,有戰士們光腳穿布鞋在操場上席地而坐學文化、端槍沖下山頭訓練的場面,也有“紅小鬼”在訓練間隙用書本當球拍打乒乓球、魯藝學員在窯洞門口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的畫面,還有老鄉賣涼皮、泡饃的街頭見聞。延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們居住在土窯洞內,機關、學校、醫院也不例外,但街道干淨整潔,大家穿著打補丁卻干干淨淨的衣服,這裡的生活看起來生機勃勃。博斯哈德發現,在共產黨的根據地,人們最重視的是學習和教育,士兵們要不斷學習、培養讀寫能力,在行軍途中或者休息時,士兵們用手指頭或尖尖的石子在沙土裡練習寫字,以完成一天的課業。紅軍用這種方式徹底掃除了文盲,每個士兵都能讀懂報紙和簡單的書籍或小冊子。這裡還有許多大學高材生,說著流利的法語和英語,他們認為共產黨是中國走向民族獨立的希望,他們來到這裡繼續學業並相互交流,憧憬著民族的未來,為理想而奮斗。
毛澤東的智慧與自信讓他終生難忘。在1938年訪問延安期間,博斯哈德採訪了毛澤東。當時,毛澤東正在寫《論持久戰》,話題圍繞中日戰爭的形勢和趨勢展開。在毛澤東看來,日本有三大弱點:兵力不足、軍士殘暴、指揮笨拙,正是這三點使他堅信中國終將勝利。
博斯哈德詢問關於國共合作的前景,毛澤東提到,中國人民的團結一致高於一切,甚至中國共產黨的未來在當下都不是最重要的,國民黨應該與共產黨合作,一起抵抗侵略者,否則中國就沒有未來,這是全中國人民的希望,是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可以忽視的。
對毛澤東的訪談持續了近三個小時,毛澤東說話簡潔有力,看問題深刻透徹,他敏銳的眼光、獨到的見解和開門見山的談話方式給博斯哈德留下深刻印象,毛澤東的智慧與自信讓博斯哈德終生難忘。博斯哈德在採訪記錄稿中,評價毛澤東更像一位古典時期沉思的哲人。
博斯哈德的觀察與報道,向國際社會呈現了中國共產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求真務實、廉潔自律的集體形象,以及倡導團結抗日、爭取民族獨立的政治主張,推動了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形象的國際傳播,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共輿論宣傳戰中的弱勢地位。博斯哈德拍攝的影像資料,真實生動地講述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雋永的回聲。
(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