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達到最完善的程度”

作者:李自強    發布時間:2025-02-11   
分享到 :

“據我所知,馬克思的引文的正確性,隻有一次被人懷疑過。”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版序言中,恩格斯講述了一段往事。

1872年3月7日,一個匿名作者刊登文章,指責馬克思在引用英國財政大臣格萊斯頓的話時添加了自己的意思。馬克思回復了這個作者,但由於記不清這句話引自哪家報紙的報道,所以隻能從兩種出版物中舉出意思完全相同的這句話作為証明。此后,馬克思對匿名作者又作了一次答辯,還引用其他兩家報紙的報道。這兩個報道都一字不差地重復著所謂馬克思“增添”的那句話。1883年11月29日,馬克思逝世后僅8個月,這個匿名作者再次攻擊馬克思著作的嚴謹性。馬克思的小女兒愛琳娜進行了有力駁斥,使對方再也無話可說。

恩格斯將這一事件寫進序言,並發出感慨,“任何人也不敢再懷疑馬克思寫作上的認真態度了”。

《資本論》展示了馬克思獨特的求是文風——不僅是論點,而且連引文都准確無誤。用事實材料說話,是馬克思在寫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個典型風格。閱讀馬克思著作可以發現,裡面經常包含大量引文、注釋,僅《資本論》第一卷中,就有“引出的人名近六百人、一千三百余處,引用和提到的著作三百八十七本,議會報告和其他官方文件五十三份,期刊三十五種,文學著作三十八種、六十七處”,對資本的來源、實質、生產過程、積累過程、歷史趨勢等理論問題作了深入闡釋。

馬克思的寫作從來不是盲目的,而是立足於事實進行客觀描述。比如,批判資本主義的種種問題,但並不否定資本主義在歷史上起到的積極作用。《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哪怕是自己的論敵,馬克思也堅持客觀對待。他在應邀對蒲魯東作出評價的時候,肯定了蒲魯東的《什麼是財產?》在文章風格方面的進步意義,認為“論述舊東西的那種新的和大膽的風格而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馬克思曾說自己是“一架注定貪婪讀書的機器”,他研讀了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幾乎所有政治經濟學文獻和相關資料。定居倫敦后,馬克思隻要沒有其他事情,每天都會去大英博物館查閱資料。曾有一段時間,馬克思打算以俄國為實例研究地租問題。為了能閱讀第一手資料,50多歲的他開始學習俄文,並很快熟練運用。馬克思以“無比認真的態度”撰寫筆記材料,“在自己尚未確信已經沒有一本書他未曾讀過”之前,“決不以系統的形式發表自己的結論”。

大量地佔有資料,准確地運用資料,使馬克思的作品內容不僅具有權威性,而且閱讀感很強。這些理論著作充滿了形象、隱喻和比喻。僅《資本論》第一卷論及的文藝家就達40人,文藝作品40余種,平均每6000字就會引及文學藝術作品,其中8次引証莎士比亞。1872年3月,馬克思在致《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出版人拉沙特爾的信中指出,自己使用的思想方法“至今還沒有人在經濟問題上運用過,這就使前幾章讀起來相當困難”。同時,馬克思又對這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頗為自豪,正如他在給恩格斯的信中所說:“不論我的著作有什麼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

終其一生,馬克思都不是為了出版和發表的目的而寫作。他曾謙虛地說自己寫作的目的只是為了解決面對的問題。要想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獻給工人階級,必須讓作品經得起檢驗,為此馬克思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反復推敲。為了研究政治經濟問題,馬克思先后作了《巴黎筆記》《布魯塞爾筆記》《倫敦筆記》等數十本筆記。通過這些筆記,他在撰寫著作時的每一條引証都能尋找到原文。恩格斯這樣評價:“馬克思在公布他的經濟學方面的偉大發現以前,是以多麼無比認真的態度,以多麼嚴格的自我批評精神,力求使這些偉大發現達到最完善的程度。”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歷經歲月磨礪,始終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富有跨越時空的思想偉力,是與其嚴謹的文風學風分不開的。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自成立起就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毛澤東在重要文稿公開發表前都要反復修改,哪怕是過去已經公開過的,也決不草率印行。他指出:“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風與黨風同社會風氣是緊密相連的”。如今,我們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干著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更要發揚“擠”和“鑽”的精神,多學習、讀好書,從書本中汲取智慧和營養。我們不妨多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學習,在求是的基礎上,將思想的深度與語言的精美度融合在一起,創作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優秀作品,以嚴謹治學的精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