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是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6月2日的講話,收錄在《二十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這篇重要文獻意蘊深邃、立意高遠、古今貫通、氣象宏闊,著眼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出深入系統闡述,是黨的文化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宏遠規劃,也是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根本遵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特質、形態與創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念茲在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五大突出特性的提煉,彰顯百年大黨高度的文明意識與文化自覺,體現了中華民族主動認知自身、解釋自身且定義自身的能力。
具體而言,連續性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趨向。較之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之興衰起滅,中華文明始終一脈相承,除卻客觀的地理格局、氣候條件因素,就內在而言,中華民族的人類遺傳基因與國家文化基因一直延續不斷、完整保留。於此漫長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因此,連續性亦內生為中華民族習以為常的歷史意識,無此“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創新性是中華文明的內生動力。考察文明之延續,切忌隻觀其不變,而忽略其變。往往動態的變遷正是文明的活力所在。中華文明正是憑借其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革故鼎新的強大氣魄,不斷突破“山重水復”,屢屢迎來“柳暗花明”,從而具有了無與倫比的創造能力與創新意識。因此,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已內化為中華民族的無畏品格,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
統一性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信念。文明的發展,必然需要一定的人口數量、經濟體量及疆域面積。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養成了一種獨特的集體主義精神,每位成員具備了極其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
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的恢宏格局。中華文明是一種樂於且善於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的開放體系,形塑了極為恢宏的文明格局。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無時無刻不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豐富了自身,也饋贈予他者,“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和平性是中華民族的本質屬性。中華文明自古不具有排他性,而是憑借其崇尚和平的本質屬性在包容並蓄中不斷衍生發展。通過古絲綢之路的交流,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相繼進入中國,與中華文明融合共生,實現本土化,從來沒有產生過文明沖突和宗教戰爭。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黨中央更以大篇幅詳論“兩個結合”的豐富內涵。接著,在2023年6月2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深刻闡述了“兩個結合”重大理論的內在邏輯與戰略意義,強調“‘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預示著結合主體的對等性。“彼此契合”的基礎是承認雙方的異與同,所應秉持的態度是承認結合雙方的主體對等,同時“結合”並非天然形成,真正的實現有賴於中國共產黨人的持續推動。
“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意味著結合造就了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需要我們注意兩個問題。首先,要深諳“互相成就”的具體條件,即“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其次,要明確“互相成就”的實質過程。“第二個結合”既然是深刻的“化學反應”,它必然要經歷一個極為繁復多變的歷程。
“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指明了結合之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這提示我們,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與現代化不是對立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是植根中華文明的現代化,從而中國式現代化得以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揭示了理論和制度創新的必然性。這要求我們在實現強國復興的願景中,要不斷反思以往那些習以為常但已落后於時代和實踐要求的觀念、做法、路徑,不被成見所局限束縛,不因陳規而裹足不前,以敏銳的理論意識、勇毅的開拓精神打開更廣闊的文化空間。
“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這要求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時,要時刻以強烈的理論自信、文化自覺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兩個結合”中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要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了三點原則。
堅定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文化自信具有傳統的厚度、歷史的廣度、文明的高度、理論的深度和實踐的溫度,所以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秉持開放包容。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於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立足當代,我們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也正因為如此,“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堅持守正創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言,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就是要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遵循“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創新,就是要不斷探索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古今貫通、中西會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魂若不凝,根終萎頓﹔根倘不固,魂無所附。因此,堅守好魂和根,就要運用“兩個結合”這一最大法寶,持續鞏固文化主體性和黨的文化領導權,從而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來源:《學習時報》2025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