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奉獻給人民”
“這世界,因為我,才有了你,我們在一起兩小無猜,以心相許。偉大的理想,共同的志向,讓我們生死與共,我就是你。”“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你我的一切奉獻給人民,生命才有意義。”……
這是革命烈士、中共江西省委早期重要領導人張朝燮和妻子王經燕,生前共同譜寫的詞《我和你》。在短暫的一生中,這對革命伉儷用浪漫與激情演繹了一個經典的紅色愛情故事,更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高亢激昂的理想信念之歌。
張朝燮出身於官宦之家,父親是當地教育局局長﹔王經燕的父親是永修的大地主,在當地堪為“首富”。兩人家境優渥,但為了革命事業甘願放棄安逸的生活,毅然走上了救國救民於水火的艱難之路。
1922年,張朝燮考入武昌師范大學,在校期間系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並於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已與張朝燮結為伴侶的王經燕,從丈夫那裡受到革命的熏陶,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於1925年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自從走上了革命道路后,這對革命伉儷總是聚少離多,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1925年秋,已是三個孩子母親的王經燕,受黨組織的選派與王稼祥、李立三、向警予等一起,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離別時,張朝燮專程從南昌趕到上海為妻子送行,並送上前夜寫的《念奴嬌·送別》:“茫茫荊棘,問人間,何處可尋天國?……猛進猛進,學成歸來殺賊!”
在相隔萬裡的日子裡,夫妻二人鴻雁傳書,既抒發心中對彼此的思念之情,更表達對黨的忠誠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心。“對於年老的母親,年幼的孩子,固然要挂念。而同時對於社會上一般受壓迫的民眾,尤其應該放在心頭,設法拯救。”“我們來革命,就是准備著犧牲的,我決不因為現在政治環境之退步便有灰心。”……如今這些珍貴的書信原件,珍藏在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裡。時隔近一個世紀,讀著這樣的文字,我們仍能感觸到字裡行間蘊含的溫度。
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張朝燮慘遭殺害。得知丈夫被害的消息后,王經燕悲痛萬分,從心底發出“欲志傷心唯努力”的誓言,向黨組織要求回國戰斗,為丈夫和無數犧牲的同志報仇。回國后,面對父親王濟兼、三哥王經菑倒行逆施、欺壓鄉鄰,毅然與之進行堅決斗爭,組織農民到自家開倉放糧。王經燕深明大義,堅定地站在勞苦大眾一邊,其革命精神受到黨組織和家鄉人民的高度贊揚。
在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后,王經燕臨危受命,擔任永修縣委書記。在此期間,她積極奔走於工人、農民之間,宣傳革命,喚起民眾,在她的努力下,黨組織得以恢復和壯大,黨員數量由200多人迅速發展到450多人。她還按照黨的指示,積極發展革命武裝,將農民自衛軍改編成永修縣游擊大隊,親自領導和指揮與敵作戰,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勢力。
在革命斗爭的鍛造中,王經燕革命意志更加堅定、斗爭經驗更加豐富,並擔任了江西省委組織部部長的重要職務。1928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機關遭到破壞,王經燕不幸被捕。敵人得知她的身份后,如獲至寶,立即審訊,企圖從她嘴裡撬出全省地下黨組織的名單。但任憑敵人嚴刑拷打,王經燕寧死不屈,始終沒有吐露半點組織秘密。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王經燕含淚對前來探望的大嫂說:“為了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我願舍去一切。現在,我別無牽挂,就是想念孩子們……”1928年6月的一個夜晚,王經燕從容地跨出牢房,高唱著《國際歌》走向刑場……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張朝燮和王經燕這對革命伉儷實現了“你我的一切奉獻給人民”的人生誓言,其事跡與精神彪炳史冊、光彩照人,激勵后來人接續奮斗、勇毅前行,不斷把他們為之獻身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