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內學術界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狀況述評
引論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2024年,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圍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經典作家、基本觀點,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內容,形成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性,深刻反映當前理論和實踐創新的研究熱點問題,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新成果,體現了學界服務黨的理論創新的自覺、主動和擔當。
課題組在梳理本年度重點報刊發表的相關文獻成果的基礎上,從數十個研究熱點問題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進行了概要性回顧,以期與學界共享2024年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成果,並共同為2025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作出進一步貢獻。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准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課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進一步完善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一經提出,就成為國內學界的研究熱點。學界主要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論品格、原創性貢獻等展開了深入研究。
一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體系嚴整的理論體系,並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闡釋。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包括基石性理論與科學方法論兩個方面。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要從主要內容、內在結構以及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概括和呈現。
二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有學者認為,“六個必須堅持”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出歷史辯証法、系統觀念和守正創新的方法論特色。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著戰略思維、辯証思維、系統思維、歷史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科學的思維方法。
三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理論品格。有學者認為,“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實踐性、民族性、人民性、開放性等理論品格。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理論品格表現為人民主體的價值立場、直面問題的使命擔當、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整體謀劃的系統思維和開放包容的全球視野。
四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有學者從歷史、現實和世界三個維度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在於全面系統地回答了在新時代建設什麼樣的文化和如何建設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有重大突破和創新。
2024年,學界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比較系統全面,涉及習近平文化思想多個方面,某些專題性研究較為深入,表現出了強烈的方法論自覺。今后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新質生產力研究
習近平基於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立足生產力實質和形式的新變化,創造性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論斷。這一重大論斷是習近平站在現代化強國建設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對之加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學界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淵源、概念內涵、重大作用、實踐路徑等進行了深入闡釋。
一是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淵源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提煉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精粹和要義。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發展動力理論、發展原則理論、發展過程理論、發展目的理論和發展規律理論。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理論從七個方面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發展的新境界。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又一重要“術語革命”。
二是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內涵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新質生產力內涵豐富。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以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以供給和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為落腳點,以充分重視數據要素為依托,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依歸。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是新科技、新能源和新產業以及促使這三個方面融合發展的數字經濟,其落腳點在於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理論注重技術創新的核心地位,是對西方理論的超越。
三是新質生產力的重大作用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賦能作用。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核心在於構建現代經濟體系、培育新動能、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關鍵在於彌合科技發展的不平衡、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重點在於推動產業創新,加大金融支持,深入推進體制改革。
四是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應從多個方面推進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學者認為,應圍繞科技創新、新型工業化、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型生產關系、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等關鍵議題,來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路徑。有學者認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加速人力資本積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政策支持,以及培育高新技術產業。
五是健全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關鍵任務之一。有學者認為,要聚焦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加快完善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體制機制,推動生產關系變革。有學者認為,形成新型生產關系,要准確把握其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方向和目的、指導思想和原則、重點和核心問題以及關鍵點和著力點。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是發展與改革相統一的命題,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
2024年,學界關於新質生產力的研究成果豐碩,研究視角多元,體現出較高的理論深度和強烈的問題意識。但對新質生產力的研究總體還停留在技術創新、能源更新、產業換新等自然屬性層面,而對其社會屬性的研究則顯得重視不夠。
三、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研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置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位置,並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此,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熱點問題之一。2024年,學界主要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定義及其特征、底層邏輯和歷史邏輯以及實踐路徑等展開研究。
一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意義研究。學者們普遍認同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體制保障。從理論方面看,有學者認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在於解放發展生產力和推進社會發展進步,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完善。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牽引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軸”。還有學者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思想史上超越了西方主流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理論,破解了當今世界現代化難題。從現實方面看,有學者認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舉措與主動選擇。還有學者認為,可以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二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定義及其特征研究。有學者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經營主體具有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市場發達統一、競爭有序,資源配置市場化、宏觀治理法治化,改革和開放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體制。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具有高效率的資源配置、高效能的宏觀管理、完備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等特征。
三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底層邏輯和歷史邏輯研究。有學者指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底層邏輯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還有學者梳理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推動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邏輯,提出分析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底層邏輯要從解構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相互關系入手。
四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路徑研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部署,學界也對這一問題作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關於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有學者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還有學者提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能夠發揮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關於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學界普遍認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前提,可以從根本上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學界從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國一體化的技術和數據市場、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制、“首發經濟”等角度對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具體措施提出了相關建議。關於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有學者對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辯証關系進行了論証。學者們還從制度型開放、共建“一帶一路”、出口企業和政府需要進一步採取的改革措施等方面探討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實踐路徑。關於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有學者認為,宏觀經濟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學界對於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職責的范圍等問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4年,學界關於“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內容較為全面,但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進行系統學理性闡釋,厘清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脈絡等還需進一步深入。
四、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國內學界關於經典著作研究,主要集中於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的研究,並涌現出大量成果。
一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研究。學界認為,當代研讀者的任務是要對其提出更可信的考據和判斷。學者們認為,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局限性的表述,對於判定《手稿》的基本哲學立場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創立的共產主義理論是最重要的理論創新之一,《手稿》對“人的問題”的困境進行解析,實現了“歷史之謎的解答”。還有學者提出,從唯物史觀形成過程看,《手稿》的邏輯結構並不完整,這一“缺環”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得以彌補。
二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有學者認為,在“費爾巴哈”章中,馬克思恩格斯開展雙重批判,系統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學者們還探討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社會關系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超越德國觀念論等問題。
三是《共產黨宣言》研究。學界對《共產黨宣言》中涉及的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闡釋。學者們分析了《共產黨宣言》中的現代化思想、歷史意識和階級意識、塑造理想社會空間的路徑等問題。
四是《資本論》研究。學界關於《資本論》辯証法的研究較為集中,認為《資本論》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証法思想,是既不同於現代經濟學也不同於黑格爾哲學的辯証方法,豐富發展了唯物辯証法。還有學者提出“系統—環境”辯証法、時間辯証法等問題,認為《資本論》塑造描繪了“傳統社會—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圖式,將資本邏輯闡釋為增殖邏輯和權力邏輯。有學者提出要進一步認識《倫敦筆記》與《資本論》之間的關聯,加強對《倫敦筆記》中貨幣問題的研究。有學者提出要回到《資本論》及其手稿分析當代現實問題,研究如何走出生產過剩困境等問題。
五是馬克思晚年文本研究。有學者對《哥達綱領批判》進行了研究,認為馬克思實現了公正觀的歷史性轉向和批判性超越。關於“人類學筆記”,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在其中揭示了人類文明階段更替的規律性和多樣性等問題。
六是列寧的《怎麼辦?》研究。有學者認為,列寧強調了工人階級需要革命的運動,闡述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使命、思想使命和新文化培育使命等問題。
學界還非常重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証版的研究,認為歷史考証版為人們思考和分析理論問題提供了信息資源,應當回到文本文獻、思想史和社會實踐之中進行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解讀。國內文本文獻研究不僅關注已出版的著作,進一步加強對其翻譯和准確理解,如有學者詳細研究考証了《資本論》中“資本來到世間”的注釋問題,從而澄清了誤解,而且將研究視野投向未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手稿,探討了MEGA²尚未發表的筆記,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資料。
2024年,國內學界對於經典著作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新成果,具有理論解讀多維、問題意識突出等特點。同時也要看到,國內經典著作研究仍然存在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間,特別是針對黨員干部提高理論素養的需求,對一些經典著作的解讀、導讀等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五、黨的自我革命研究
2024年1月8日,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習近平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這一重要思想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黨的自我革命的理論與實踐也成為2024年學界關注的重點。從已有研究成果看,學者們主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溯源、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解決大黨獨有難題、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原創性貢獻等角度開展研究。
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無產階級政黨自我革命理論的探索研究。學界認為,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明確使用“自我革命”的概念,但其建黨學說中蘊含著深刻的自我革命思想,主要體現在以建設獨立政黨、強化思想引領、端正黨的作風和推進制度建設的方式,增強無產階級政黨自我革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引領和推動社會革命提供堅實的支撐與保障。
二是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理論與實踐發展歷程研究。有學者提出,黨的自我革命是在歷史中生成、在發展中傳承、在實踐中發展的,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來看,黨的自我革命具有內生性、長效性和系統性特征。把握這三個特征,有助於在整體上理解自我革命理論的核心內容,辨別其在思想發展中遇到的挑戰。
三是黨的自我革命與“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關系研究。有觀點認為,“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為新時代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指明了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黨的自我革命提供了文化根基和文化滋養。自我革命所內含的革故鼎新、修身自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品質,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契合性。
四是黨的自我革命與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關系研究。有學者提出,大黨獨有難題內含馬克思主義政黨“底色之題”、社會主義執政黨“執政之題”和世界大黨“規模之題”三重邏輯。黨的自我革命與大黨獨有難題的內在邏輯高度契合,推進自我革命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根本實踐路徑。
五是黨的自我革命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原創性貢獻研究。有學者認為其原創性貢獻可分為原始性創新、運用性創新和拓展性創新三個層次。其中,原始性創新表現為創造性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術語革命,提出了以“黨的自我革命”為核心的系列重大判斷,建構了黨的領導與黨的建設融為一體的嶄新范式。運用性創新表現為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基本原則、立場和方法的創造性運用。拓展性創新表現為對已有的黨的自我革命理論成果進行深化性拓展和集成性拓展。
2024年,盡管學界對習近平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研究角度有差異,但是學者們一致認為,這一重要思想為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為長期執政條件下跳出歷史周期率找到了第二個答案,為破解政黨自我監督這個世界性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同時,對當前推進黨的自我革命進程中遇到的風險挑戰、構建黨的自我革命長效機制、吸取國外大黨老黨進行黨的建設的經驗教訓等相關研究,仍需進一步拓展與深化。
六、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論域。習近平關於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為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而為整個人類的進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提供了科學指引。2024年,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與實踐仍是一個研究熱點。
一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本質性規定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學者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制高點問題,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之所以是科學的,正是因為其內蘊社會主義的基本規定,指明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前進方向,建構了保障人類文明新形態向前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從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出發給予人類文明新形態以歷史性的精准定位。還有學者聚焦中國式現代化何以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命題,認為歸根到底是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從最根本的層面規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性質。
二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歷史意義研究。學界普遍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根本性超越,指明了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有學者指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就在於它在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本國與他國、一國與世界的關系等方面,歷史性地克服了西方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先天性弊端,使現代化的進程真正成為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進程。對此,有學者從唯物史觀的進步觀念出發,認為這是基於對中國社會歷史和現實的准確把握而指向本真性的進步,是針對西方現代化的本質性矛盾所作的根本性的改造,是面向新的歷史可能而展現的革命性的變遷。
三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對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指導作用研究。有學者著重分析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從實踐與文明、歷史與文明、辯証與文明、革命與文明四個維度出發,探討了其超越西方現代文明理論的開創性意義。還有學者基於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分析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邏輯,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圍繞資本和勞動的內在對立所帶來的個體與共同體的分裂關系展開現代性批判,通過重新確立基本勞動前提、修復個體之間的撕裂關系,以及彌合個體的精神自由來建設“真正的共同體”,並由此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四是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路徑研究。有學者側重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展開分析,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根本的還是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上下功夫,要充分發揮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用,保証人類文明新形態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重視科學技術創新,使人類文明新形態建立在可靠的增長動能之上﹔加快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構筑合理的內在秩序。也有學者側重從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角度展開論述,提出以文明和諧論取代文明沖突論,把握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歷史經驗和客觀規律,摒棄零和博弈的思維方式,以大歷史觀和新文明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4年,學界關於人類文明新形態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是多層次、多維度的,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同時也應看到,研究還有可以進一步深化的地方,比如人類文明新形態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五形態說”的關系、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等。
七、中國式現代化研究
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成果,是現代化一般規律與中國具體實際的有機統一體。對中國式現代化問題的深入研究與探討,不僅關系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成功推進,而且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順利實現。2024年,國內學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式現代化基本理論問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闡釋。有學者從戰略目標論、深厚基礎論、共同特征論等十個方面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豐富內涵。其二,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研究。有學者從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核心力量﹔現代化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力﹔以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根本目的等八個角度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其三,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價值探究。有學者從理論體系的高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價值進行論証,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形態的出場,既是遵循自身獨特的歷史、實踐、理論邏輯的歷史自覺和自主選擇,也是針對“西方中心論”而作出的深刻反思和重大創新。
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生成問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研究域:其一,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階段及歷史演進研究。有學者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式現代化經歷了從有限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從追趕型現代化到引領型現代化、從注重效率的現代化到注重質量的現代化、從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到現代化的理論建構的歷史演進過程。有學者結合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發展歷史,指出中國共產黨探索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是一個從被動現代化走向主動現代化、從實現工業化走向實現“四個現代化”、從“中國式的現代化”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艱辛曲折過程。其二,關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與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研究。有學者指出,毛澤東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奠基者,為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四個現代化”宏偉發展目標、設計“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方案、構想“兩步走”合理發展戰略、創新“獨立自主”動態發展模式具有原創貢獻。有學者聚焦鄧小平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創性貢獻,明確指出鄧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重大命題,在規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性質方向、構思總體布局、設計戰略規劃、開辟發展路徑、論述主體力量多個方面,為中國式現代化事業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有學者立足於習近平關於中國式現代化重要論述進行整體性研究,指出這一思想體系生成的邏輯依據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現代性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中國共產黨現代化實踐探索的深刻總結和對新時代世情、國情發展變化的科學回應。
三是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現代化模式的比較研究。有學者從財富積累機制為著力點,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財富積累機制與西方外源性、剝奪性有著本質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內源性,本質是共享性,世界影響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在財富積累路徑、發展理念、世界歷史意義層面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財富積累模式。
2024年,國內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涉及領域廣泛,形成了許多重要成果,基本勾勒出中國式現代化問題的內容體系,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研究的問題意識和主體自覺,為進一步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礎、提供了理論參考,但也存在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性特質及世界性價值研究不夠的問題。
八、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七個聚焦”的分領域改革目標,其中第二個就是“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2024年,學界圍繞全過程人民民主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創新發展這一熱點問題進行了研究。
一是全過程人民民主與馬克思恩格斯所強調的“真正意義”的民主關系研究。有學者指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全力探索和建構在形態上能滿足中國這樣人口規模巨大國家發展和治理要求的社會主義新型民主。這種新型民主,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強調的“真正意義”的民主。有學者認為,從理論淵源看,習近平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無產階級民主、列寧提出的社會主義民主、毛澤東提出的人民民主的繼承和創新、堅持和發展。
二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框架研究。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反映和應對生產方式變革的政治制度設計。有學者指出,政治經濟、政權形態、政治秩序、國家機器與社會革命是分析社會變遷和發展的關鍵概念,這些重要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為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優勢和實踐特征提供了關鍵的分析維度。
三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淵源研究。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中,馬克思的《法蘭西內戰》是一部頗受關注的經典文本。有學者認為,《法蘭西內戰》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的理論來源和誕生地,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民主思想的理論框架。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馬克思主義民主思想的重要實踐推進和理論發展。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提出並設想了人民民主的上篇,“全過程人民民主”則續寫了人民民主的下篇,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民主思想從應然到實然的躍遷。
四是馬克思恩格斯語言觀視野中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話語建構研究。有學者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的語言觀揭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話語生成的社會土壤和現實基礎。要筑牢語言的實踐基礎、克服語言的錯誤傾向、塑造語言的傳播機制,豐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話語敘事,堅定話語自信,提升話語認同。
五是“第二個結合”視域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邏輯理路研究。有學者在這一視域下,從人民性、民主性、全面性、有效性等四個維度,分析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邏輯理路。
六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世界歷史意義研究。全過程人民民主開辟了人類政治文明新境界。有學者從進一步校正人類政治文明人民性方向、強固人類政治文明制度性根基、賦予人類政治文明治理性功能、增強人類政治文明交融性品格等四個維度進行了闡釋。還有學者從價值觀、制度體系、生活方式等三重維度,闡明人類政治行為文明新飛躍的具體內涵。
2024年,學界關於全過程人民民主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新發展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也有需加強和深化之處。比如,該研究領域仍缺乏真正“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的有分量成果。
九、數字資本主義批判研究
為了深入理解資本主義的時代變化,2024年,國內學者對數字資本主義進行了批判性研究,具體研究狀況如下。
一是數字資本主義本質研究。這主要涉及數字勞動、數字資本及數字資本主義等問題的研究。關於數字勞動,學者普遍認為,就數字勞動生產使用價值、其產生恰恰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而言,就其依舊以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再生產為核心目標而言,數字勞動仍屬於生產勞動。有學者認為,在數字勞動過程中,勞動主體、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並未發生本質性的變化,數字勞動產品具有一般勞動產品的基本屬性,因此,可以說新的勞動形態並沒有改變勞動的本質。關於數字資本,有學者指出,數字資本仍舊依靠數字勞動實現增殖。數字資本沒有突破資本的局限。有學者提出,剩余價值的生產與資本的積累依然既依賴商品體系,也依賴勞動體系,隻不過是表現出新特征。關於數字資本主義,有學者認為,數字資本主義的“數字”不是說資本主義擺脫了社會物質載體,而是表明現階段利用數字生產力的程度之深。還有學者提出,更根本的是,資本主義的存在樣態和形式雖發生改變,但依然是以私有制為根基的資本主義。
二是數字資本主義空間維度研究。有學者認為,數字資本借助數字平台的整合功能,實現了空間化的極致拓展,為資本積累提供了全新空間場域,形成以數字空間布局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延續了資本主義的空間發展脈絡。有學者認為,數字資本主義通過線性時間數字化、社會時間資本化、勞動時間個性化、生活時間殖民化、產消時間逆向化的時間變奏,和繪制數字化地理空間、延伸彈性化勞動空間、布控二元化產業空間、搭建物聯化平台空間、挖掘膨脹化消費空間的時空結構本身的變易來滿足資本的積累要求。還有學者認為,資本數字空間化和數字空間資本化必然帶來“時空壓縮”“數字焦土”“空間脫嵌”,以及由此導致的空間感知混亂、生存空間被剝奪和所謂主體的“無根的生命”。
三是數字資本主義時間維度研究。有學者認為,數字資本主義下的時間剝削包含全時域的隱蔽剝削和無形剝削,還有所謂“自願”剝削。有學者認為,數字資本主義時間加速的本質是資本借助數字技術全面支配社會生產和生命形式的霸權實現過程。時間的普遍商品化、高度同質化是其運行機理。還有學者認為,數字資本主義下時間異化的生成機制包括“日常生活時間被數字虛體交往時間不斷蠶食”“時間結構被非物質的數字生產重新編排”“資本聯合數字技術殖民掠奪數字勞動時間”,導致了時間無知、無眠體制和加速體制這三種時間異化的新樣態。
四是數字資本主義異化批判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數字資本主義下,異化不僅依然存在且更加強化。表現為數字資本主義社會對消費觀念進行了新塑造而趨於盲從、對日常生活進行了全覆蓋而呈現碎片化樣態、對精神世界進行了新滲透而日趨虛無。有學者提出,異化呈現出生活化、泛娛樂化和高度抽象化的特征。還有學者提出,隻要生產資料私有制下異化產生的根源依舊,異化隻會加強。
2024年,學者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對數字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入探討,針對其本質的研究較為深刻,針對其表象的研究較為全面,對於我們深刻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實現我國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結語
回顧2024年,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既呈現了對以往學術研究重心的延續性,又體現了面對新的時代問題所作的理論探索與總結。概括來看,主要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以實踐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為理論研究的主要方向。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特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024年,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具有突出的問題導向性。學界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根本性、全局性理論與實踐問題,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進行多維度、多視角的研究解讀,形成了具有鮮明問題意識、富於時代特點的研究熱點問題。
二是注重理論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和發展,通過推進理論創新進而推動實踐創新,是時代賦予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使命和重要任務。2024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秉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實踐的發展,著力加強理論創新,對習近平文化思想、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黨的自我革命、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數字資本主義批判等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創新性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新成果,回應了時代之問。
三是增強學術自覺,著眼於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2024年,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立足中國實際,致力於將中國經驗升華為中國理論,圍繞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舉措進行研究闡釋,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形成了新的研究熱點問題。
總之,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不斷創新發展,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新質生產力概念等提出,2024年,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圍繞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廣泛深入的研究,取得豐富多樣的成果,為服務黨的理論創新作出了應有貢獻。由於研究團隊成員的學術背景、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差異,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熱點的關注也不盡相同,再加上刊發篇幅的限制,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全面,我們只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能與學界共同關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發展,為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作出努力。
(課題組成員:胡長栓、呂增奎、呂楠、李百玲、劉英、馬瑞、王瀟銳、方聞昊、劉鶴亭、王臨霞)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