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課”提高思政引領力
善用“大思政課”是提升思政引領力的關鍵一招。“大思政課”瞄准“立德樹人”的工作靶心,構建貫通銜接的育人體系,突出提質賦能的方法改革,以此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善用成就,彰顯“大思政課”實踐品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關鍵內容支撐。“大思政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是置身偉大實踐的理論大課,也是講述偉大理論的實踐大課。要把“大思政課”建設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偉大實踐緊密結合,既將鮮活案例運用於教學,又組織學生置身現場,感受人民的幸福,體會黨的初心與使命,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感悟偉大理論的實踐偉力,進而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
善用文化,彰顯“大思政課”深厚底蘊。文化凝聚著民族發展興旺的基因密碼,積澱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大思政課”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效果,離不開文化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將科學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展現了我們黨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是用鮮血和汗水書寫的功勛教材,具有極大說服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的精神文明成果,伴隨青少年成長成才全過程。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加強理論研究和創新運用,讓文化在課堂中可知可感可觸摸,進一步堅定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
善用比較,彰顯“大思政課”寬廣視野。有比較才有鑒別,才更能堅定理想信念,更能辨明是非曲直,更能行穩致遠。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深刻復雜,高校是各種思想觀念匯集的學術殿堂,也是各種意識形態交鋒的前沿陣地。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要通過中外對比確立全球視野,充分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惑,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通過古今對比確立歷史視野,特別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在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中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
善用問題,彰顯“大思政課”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善用問題,就是貼近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遵循其心理、生理特點,在青年學生“拔節”“孕穗”和“灌漿”的各個關鍵時期,都能夠引導幫助解決學生的人生之問。要精准把握重大時代課題,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等重大問題,以問題作為線索統領框架,依據問題的深入程度分層分類,講授時層層剝筍、循循善誘,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善用資源,彰顯“大思政課”多方協同。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社會是育人大課堂。“大思政課”強調與現實結合,需要確立系統思維,匯聚各類資源,奏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合奏曲。教師是所有資源中的第一要素,要充分激發教師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善未來教師、骨干教師、拔尖教師全鏈條培養模式,抓好培訓、研修、教學競賽、訪學交流,培養提升教學能力,保証思政課專職隊伍源源不斷、后繼有人﹔同時要匯聚英雄人物、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先進典型,以及紅色場館講解員、青年講師、志願者等,壯大充實兼職教師庫。數字資源是教育變革的重要推動力,要通過智能技術的開發運用開展沉浸式、體驗式教學,拓展“大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廣度、深度和精准度,延伸教學時間和空間。機制協同是資源保証,要以制度協同持續調動各類社會資源,團結家庭、學校、社會等教育主體共同參與“大思政課”建設,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作者:宗愛東,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2025年03月04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