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生井岡情

作者:何小文    發布時間:2025-03-07   
分享到 :

毛澤東曾說:“井岡山不是屬於江西的,是全國的。”在他的眼裡,井岡山究竟是怎樣的一座山?

毛澤東的井岡路

開路,奠基,導航,是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進軍井岡的典型創造。引兵井岡山,是毛澤東敢闖新路、戮力探索、奮勇開辟的首創之旅,“找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

但這條井岡路走得異常曲折艱辛。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發動了秋收起義。然而,不到10天,起義隊伍就從5000余人減員至不足1500人,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壯烈犧牲。從南昌起義到秋收起義懸殊的敵我力量對比中,從接連失敗和血淋淋的教訓中,毛澤東認為,以城市為中心的暴動之路,在中國根本無法走通。因此,在生死攸關之際,毛澤東頂著巨大壓力在文家市毅然決策:放棄攻打大城市,要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農村進軍,要去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當“山大王”。

面對著1000多名官兵,還有場外數百名當地老百姓,毛澤東用略帶湘潭的口音,鏗鏘有力地說:“小石頭總有一天要砸碎大水缸。”這句富有寓意的話,猶如黑暗中射出的一道耀眼的光芒,在革命處於低潮時,第一次把遠大的革命理想和通向目標的道路,展現在大家面前。

正是這一戰略轉折后,這支落難的部隊最終走上了井岡山,在大革命失敗后為共產黨積蓄力量找到了落腳點。一條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應運而生,這就是,工農革命軍開辟的一條嶄新的革命道路。

自此,井岡山道路,被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聲。這條道路一經開辟,中國共產黨便從荊棘密布的莽莽蒼蒼中,一路披荊斬棘邁向革命坦途的井岡路、瑞金路、遵義路、延安路、西柏坡路、北京路……其間,盡管橫山縱水、經緯交錯,但一條紅線,貫穿整個革命斗爭的始終。

毛澤東的井岡志

毛澤東當年在井岡山與紅軍戰士有過一次“荷樹對”。那是1928年冬,背馱著兩袋糧食的毛澤東在黃洋界五裡橫排的一棵樹下歇息時,向身邊紅軍戰士提出“站在荷樹下能看多遠”的“考問”。當聽到戰士們說可以看到江西和湖南時,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站在井岡山,不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

在毛澤東的教育和啟發下,廣大軍民積極支持和投身轟轟烈烈的井岡山斗爭。如今,這條挑糧小道上不僅留下有膾炙人口的“朱德扁擔”故事,毛澤東和紅軍戰士“荷樹對”的歷史佳話更是言猶在耳、余音繞耳。

重要的是,毛澤東一直在為土地革命能夠深入開展,廣大貧苦農民能夠從中得到實際利益而終日操勞。這種領袖風范極大地激發了井岡山軍民的革命熱情,“軍政一致、官兵一致、軍民團結”的優良作風由此形成,“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的服務宗旨由此確立,用責任和擔當彰顯“為主義而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由此鑄就……於是,有人贊曰:“當他擁有井岡山時,他必定思考的是天下。”

毛澤東的井岡夢

1965年,春暖花開時節,距初上井岡山已38年的毛澤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老了,經常夢到井岡山。很想去看看……”5月22日16時許,毛澤東途經醴陵、攸縣、茶陵、永新、寧岡,順利重返井岡山。在這裡,他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睿智和超人氣魄,發出了“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的時代強音,就中國人民的前行道路、前途以及命運等重大問題,作了極其重要的談話。他說,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看還是走不通。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黨的宗旨。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利用。……我們要摸索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要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的一些好制度、好作風。

毛澤東還強調,革命成功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你們應該利用井岡山革命的這些歷史,多宣傳井岡山的革命傳統,讓后來的年輕娃娃們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

6月15日,下井岡山已有半月的毛澤東依然游興未盡,他在杭州對周恩來說:“上個月我去了井岡山,井岡山精神說到底,第一還是老百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辦事,不是半心半意,假心假意。這是我黨我軍的宗旨,是井岡山精神的宗旨,也應該成為我們制訂一切計劃的宗旨。”

2016年2月,第三次登臨井岡山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從這裡革命才走向成功。滿載中國共產黨輝煌的歷史,寫滿光榮與夢想的新時代井岡山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5年2月26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