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精辟論述。他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回顧黨的百年歷程,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忠實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對文化建設的探索歷程和成就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理論和先進文化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先進知識分子努力創造和實踐先進文化的結果。
在血雨腥風的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革命文化看成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重視文化建設,鼓舞革命文藝創作。
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文化建設新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實行改革開放。同時大力發展先進文化,迎來了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春天。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化了對文化工作規律性的認識,發展和豐富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証和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以什麼思想理論為指導,是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來,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關系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創新。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面對前人留下的豐厚浩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特點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首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對此,毛澤東同志精辟地概括為四個字:“推陳出新”。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明確改革路徑和具體舉措,並把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中心環節,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文化繁榮興盛指明了前進方向。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就要著力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層次發展活力,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風採。
其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更需要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來支撐。因此,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要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對其內涵加以拓展、完善和提煉,不斷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兩個結合”的生動典范
班固在《漢書·景十三王傳》中,稱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這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第一次出現“實事求是”一詞。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歷史遺產中發現了“實事求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對其進行新的科學解釋和提升改造。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第一次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實事求是做了全新的、科學的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從而賦予了“實事求是”以新的內涵,使它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命題。
實事求是,既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話語的理論概括,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概念,同時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生動典范。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的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
1985年9月,加納國家元首羅林斯訪問中國,當面懇請鄧小平談談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鄧小平對他說:“如果說中國有什麼適用的經驗,恐怕就是實事求是。也就是說,按照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計劃。”羅林斯訪問中國受到不少啟發。他感慨地說:“西方人總是給你規定一個模式,隻能照搬。但你們的鄧小平說,千萬不要照搬我們的模式,而是要實事求是。有幾千年文明的國家才能講出這樣的話,這是一種西方遠遠不及的智慧。”從羅林斯的這段話中,我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深遠影響。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二級巡視員)
(來源:《新湘評論》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