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堅持走自己的路

作者:師英杰    發布時間:2025-03-07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這一科學論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原創性貢獻,也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原則遵循。

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

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意味著在認知、理念、價值取向、精神構建等層面,掙脫了對外部因素的過度依附與盲目跟從,能夠自洽地塑造出具有個性標識又邏輯完整的精神世界與價值體系。精神層面的獨立自主對文化自信的建立與堅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關系到民族文化的繁榮與衰落,也是構筑文化強國不可或缺的特質與內在基石。

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精神,始終深深扎根於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之中。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中華文明展現出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繁榮興盛提供了持久而堅實的精神支柱,也為中華民族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提供了厚重底蘊和內在動力。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是一部居安思危、履險若夷的歷史,和其他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任何壓力、困難、挫折等惡劣條件下都能夠頑強地存活下來,始終一脈相承,且越是艱難時刻,越是有一種文化自覺和自信,體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特征,凝結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追求。如孔子所言,“歲寒,然后知鬆柏之后凋也”,憑此種精神,中華民族能在各種險境中屹立無恙,愈挫愈勇。

中華文明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針對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有中國精神”。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與自覺自信關系到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可和重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自信是國家根本利益之一。唯有在精神上達到高度自覺與獨立,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長河中屹立不倒、勇往直前。

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我們黨百年奮斗的寶貴經驗

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堅持走自己的路,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於“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貫穿這一百年奮斗歷程有一核心理念,即解決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由中國人自主尋求答案。這種勇於探索實踐、堅持獨立自主的精神,是我們黨不斷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在黨的奮斗歷程中,黨始終致力於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新發展和時代化進程,使馬克思主義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態展現在世界舞台之上。獨立自主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也是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

中國式現代化為達成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進入新時代后,我國從根本上致力於實現強起來,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70余年的發展不僅全面改變了中國的面貌,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發展的進程。我國走的是不同於西方世界的道路,這種發展模式對第三世界的國家具有巨大的示范與吸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提供了豐富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要內容,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目標,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以及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展示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取向建構了新的闡釋空間,也為人類世界的未來景觀提供了新的可能。

以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夯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基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需立足於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實踐與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在此過程中,我們既不盲目遵從各種外來教條,也不簡單照搬外國理論,而是堅定不移地追求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堅持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首要前提和方向保証。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斷進行社會實踐和理論創新,取得了一系列文化建設成果,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持了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為文化發展和文化自信的堅定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強大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形態,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新境界,不僅再一次為我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危機提供了方案,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就是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它既是新時代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

鞏固文化主體性。從我國的歷史來看,中華文化具有堅持主體性的先天優勢,雖然我國歷來都是一個多文化融合的情形,也經常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有時這種影響是巨大的,但中華民族沒有在這個基礎上丟失自己的文化,反而是將各種文化都納為己有,加以改造和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堅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鞏固文化主體性,才有助於形成建設國家的民族合力。現代國家的崛起必須有配套的文化作為支撐,否則崛起就可能是一時的、暫時的。文化主體性問題關乎國家主權問題,關乎一個國家的精神家園安全。

秉持兼容並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話同樣可以適用於文化的發展上,尤其是在信息交流如此迅速和快捷的當今,更應該主動增強主體文化的包容性。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倡導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旨在超越地域、民族、膚色等差別,以人類共同利益為交匯點,凝聚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中華文化本身是在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環境中形成的,中華文化本身就磅礡復雜、吸納中西,這也決定了中華文化的胸襟博大。增加文化的包容性首先應提高對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增加文化交流才能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在文化的碰撞中不斷充實和提高自身文化體系的質量。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前提。恩格斯曾經提出:“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具備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和堅定的文化自信,保証國家穩定協調前進、社會健康發展和良好運行。隻要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和方向,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實質,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一定能夠實現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作者系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協同研究基地副秘書長,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