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指明方向、催人奮進

作者:本報記者  劉博通  江  琳    發布時間:2025-03-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代表委員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貢獻智慧和力量。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必須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現場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山西科技學院院長梁麗萍委員表示,“我們要著力幫助學生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青少年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需要。”

總書記強調,要聚焦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德育貫穿於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委書記陳婕代表說:“五育並舉,德育為先。我們將繼續打造優質育人生態,進一步豐富德育資源、創新德育形式,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院長馬珺委員說:“我們將用好身邊的文化資源,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結合青少年思維方式和行為特點,用好網絡技術和新媒體,加強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匯聚線上線下聯動的育人合力。”

如何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湖北省恩施高中政治教師張瓊麗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我經常向學生講述紅色故事,激發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興趣。我建議將紅色研學作為思政教育的一個發力點,以這種生動的思政教育形式,播撒愛國主義的種子。”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有效發揮指揮棒作用。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孫俊青委員說,“建議圍繞進一步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頑瘴痼疾,構建分類評價指標體系,探索富有時代特色的教、學、評新路徑,持續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學校管理體系,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不斷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昌大學校長陳曄光代表說:“作為科學家與教育管理者,未來我將繼續積極完善科研組織體系,通過優化引育機制、改進評價體系等舉措,做有質量、有組織的科研,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貢獻更多力量。”

總書記指出,要著眼現代化需求,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統籌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蘭臻委員建議,在教育師范高等院校建設鄉村教育家培養基地,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定制化專業課程﹔加強教育交流合作﹔構建線上線下全方位立體教育教學空間。

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委員十分振奮。“擁有一支素質高、數量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許玲委員建議,“希望通過提供人工智能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相關師資培訓,打造高素質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施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委員表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於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於學科交叉領域。我們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發揮重大平台和創新中心協同作用,系統提升原始創新和交叉融合創新能力。同時,持續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完善人才評價機制。”

如何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西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拉瓊代表認為,高校需注重創新型人才的選拔和培養,要適應國家發展需求,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戰略,加強科研成果數據共享,優化科研成果評價體系,讓更多高水平人才不斷涌現。

“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支撐。”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委員說,“我們將不斷優化分類評價方案、創新優秀青年人才引進機制,以一流人才催生一流成果,以優秀人才培育優秀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各類型各層次人才競相涌現。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大學校長張鎖江代表說:“面向未來,建議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不斷完善與數字教育相適應的制度設置和發展生態﹔積極擁抱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讓終身學習資源更加豐富,推動教育活動向更加靈活廣闊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延伸。”

(本報記者黃超、吳月、閆伊喬、亓玉昆、黃福特、李龍伊、徐雷鵬、王丹、齊志明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08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