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大到二十屆三中全會——

中國式現代化思想的第二次升華

作者:石仲泉    發布時間:2025-03-10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而且通過理論和實踐創新,對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思想作了兩度升華,既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又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繼續推進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更為牢固的戰略支撐。新時代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思想歷程的第三階段,與前兩個階段是既一脈相承又不斷發展創新的,共同構成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式現代化認知的歷史之鏈。如果說黨的二十大是對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思想的第一次升華,那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則是對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思想的第二次升華。

新征程上,靠什麼來進一步凝心聚力、匯聚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答案就是靠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戰略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階段。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決定》從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實踐經驗和多方面現實需要出發,將重點放在把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和理論要求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一言以蔽之,理論創新要轉變為實踐創新。這無疑可視為對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思想的第二次升華,其突出特點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決定》首次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來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舉措。盡管黨的二十大報告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但是將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強國建設偉業作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新時代以來的第一次。除引言和結束語外,《決定》有15個部分,分三大板塊,開列60條,從總論到分論,全方位地對完善體制機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建設作了具體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決定》的說明中指出:“決定稿……著力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謀劃改革,主題鮮明,重點突出,舉措務實可行,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充分體現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這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決定》擘畫的戰略舉措的充分認同。

第二,《決定》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抓手,是對歷史成功經驗的高度弘揚。《決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從當前國際、國內多方面的現實需要出發,決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這是依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成功經驗概括的,要對歷史經驗傳承賡續、發揚光大。

第三,《決定》實際上勾畫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奮斗目標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決定》闡釋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總目標,要求“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提出“到二○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到二○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決定》沒有明確說2029年、2035年和21世紀中葉是新時代新征程的三個重要歷史節點,但是通過對《決定》文本的分析不難看出,上述三個歷史節點相應的目標要求實際上就是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二十大報告分別已經昭告全黨的兩個戰略部署。《決定》對2029年新中國成立80周年時提出的任務是首次宣布,並且在重點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時,部署了今后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說《決定》勾畫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奮斗目標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是相對於黨的十三大報告制定的到21世紀中葉的“三步走”發展戰略而言的。明確這個新“三步走”發展戰略意義重大,特別是將到2029年完成《決定》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作為第一步戰略部署與安排,對於全黨和全國人民是個巨大鼓舞。如果這五年旗開得勝,就能為后兩步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第四,《決定》以制度建設為重點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旨在強調完善制度、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注重制度建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但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是《決定》為什麼強調促進理論創新轉變為實踐創新,並以制度建設為重點完善體制機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考量。過去,不少人沒有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動態性。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視為動態過程,是一個新論斷,是把恩格斯的這一思想運用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成果,應當認真學習和宣傳。我們應當以動態的辯証的思維來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努力糾正一些人的偏頗之見。

第五,《決定》強化系統集成,既突出重點,又堅持全面布局,協同高效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系統集成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一個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強調把紛繁復雜的各項工作分成各個系統,並像集成電路一樣整合成一個整體,實現各系統之間、各系統和整體之間的有機協調。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解決許多過去沒能解決的難題,實現許多領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的偉大成就,從方法論層面而言,就是成功地運用了科學的系統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要“堅持系統觀念……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我們要善於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証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

《決定》在強調促進理論創新轉變為實踐創新的同時,也將黨的二十大報告闡釋的系統觀念提升為系統集成思想,並全面深入地貫徹落實這個科學思想方法來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業。這一點在《決定》中已經得到充分體現。一是將系統集成作為貫徹落實黨的指導思想的基本考量,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二是以系統集成思維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三是用系統集成思維強調敢作善為和抓落實,堅持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明確各項改革的實施主體和責任,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可以說,《決定》是強化系統集成思維來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業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科學方法論文獻。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個偉大的歷史接力工程。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定性戰略部署。為實現這一奮斗目標,中華兒女前赴后繼,英勇奮斗。從新中國成立算起,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探索、開拓和升華的征程上已經奮斗了3/4個世紀,離這個目標的實現還有1/4個世紀的時間,可以說開始倒計時了。讓我們弘揚愚公移山精神,持續接力為這一目標的實現而不懈奮進!

(作者為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北京日報》202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