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上劉公島
劉公島,對於中華兒女來說,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一種警示和教育,更是一個難以釋懷的心結。這座小島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黃海之濱的威海灣內,面積3.15平方公裡,在近代素有“東隅屏藩”“世外桃源”“不沉的戰艦”之稱。在這裡發生的甲午海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災難,極大地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當時東亞甚至整個世界的格局。
到達威海灣時,天空烏雲密布、細雨綿綿,給我傷感的心情又增添了幾分凝重。同行的好友問,還要不要登島。我毫不猶豫地說:“要上,一定要上!”
風雨中,輪船慢慢靠近碼頭。不遠處,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雕像映入眼帘:偉岸的身形,披著長披風,手持望遠鏡,他眉頭緊鎖,神情肅然,站在甲板上觀察敵情。這正是劉公島的標志性建筑。
凝視著雕像,我的腦海裡閃現出電影《甲午風雲》中黃海大戰的激烈場景。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艦多處受傷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激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隨后,他親自掌舵,開著傷痕累累的致遠艦沖向敵艦,最終壯烈殉國。尚未登島,我的心靈已被深深震撼,鄧世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深深感染了我,無比欽佩他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是時人對鄧世昌這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的贊譽。
海岸不遠處,矗立著一塊褐色巨石,上面鐫刻著“威震海疆”四個大字,字體蒼勁雄渾、筆鋒剛健有力。史料記載,“劉公島”這個名字已有400余年歷史,最早傳說它是“海上劉氏別業”。說島外住著一戶劉姓人家,在島上也有他的產業。因此,從元代到明朝初期,南方海船經過這裡停泊,都稱它為“劉島”或“劉家島”。到了明末,島上修了劉公祠,香火甚盛,島名也逐漸發生改變。明隆慶六年,在官府奏章和皇帝的詔令中,這裡被正式稱為“劉公島”。
劉公島真正為世人所銘記的,是19世紀末那段屈辱而又悲壯的歷史。1888年,清政府北洋水師成軍,劉公島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兵勇雲集,艦船齊聚,這裡一度成為清朝的堅固海防屏障。然而,在1895年2月的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甲午海戰失敗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進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機。這段歷史深深地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裡。
100多年來,隻要提起劉公島,人們耳邊就會敲響警鐘,心中就會涌起陣陣傷痛。“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老的海,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我背后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母親!我要回來,母親!”聞一多寫下的這首《七子之歌·威海衛》如訴如泣,讓人心酸淚目。
島之上,甲午殤。劉公島,已然成為民族警醒之島。
漫步劉公島,剛剛被雨水沖刷過的青石板,更加潔淨厚重。它靜靜地躺在歷史的塵煙裡,仿佛在低吟著那段歷史悲歌。北洋海軍艦船停泊的鐵碼頭、威海水師學堂、公所后炮台……每一棟建筑,每一件文物,都能讓人觸摸到它歷經滄桑的坎坷歲月和忍辱負重的內心劇痛。
站在東泓炮台前,眼前不時閃現出當年激戰的悲壯場景。東泓炮台是劉公島上北洋水師火力最強的炮台。甲午海戰打響后,它憑借自身優勢,協同日島、南幫炮台,重創多艘日艦。當時,海面上硝煙四起,戰火彌漫,喊殺聲、炮火聲一浪高過一浪。炮火燃燒了戰袍,鮮血染紅了黃海。最終,東泓炮台因被敵人炮火摧毀而失守。“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我的耳邊響起梁啟超振聾發聵的警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中日甲午戰爭后,面對侵略者的殘暴行徑,勇敢的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斗爭之歌。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筑起抗擊侵略的鋼鐵長城。1942年,在劉公島西南方向100余公裡的馬石山上,10名八路軍戰士放棄突圍機會,“四進三出”包圍圈,最終以生命為代價救出了1000余名陷入日寇重圍的鄉親。在戰士們心裡,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永遠高過自己。同樣在馬石山下,膠東育兒所300多名乳娘寧肯舍棄自己的骨肉,也要保全八路軍的后代,在反“掃蕩”和多次“遷徙”中,1223名乳兒無一傷亡。在她們朴素的認知中,雖然不能上戰場殺敵,但守護好革命后代的安全,一樣是為抗擊日寇作貢獻。這就是英勇的齊魯兒女,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仇敵愾、英勇抗敵,共同鑄就了一部保家衛國、浴血奮戰的壯麗史詩。
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滄桑,劉公島這座古老的島嶼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早已遠離戰火硝煙的劉公島,靜靜安臥在遼闊的威海灣裡,溫暖且安詳。1992年,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由原國家林業部命名,成為全國第一個海上森林公園。劉公島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文化深厚,如今,又多了“海上仙山”的美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劉公島教學區。來到這裡的人們,在感受歷史風雲變幻的同時,也會受到教育和警醒,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浪花滾滾,海鷗聲聲。揮手告別劉公島時已近黃昏,遠遠回望劉公島,一邊是山,一邊是海,天水相接之處綻放出一片霞光,在秀麗風光映襯下,這座見証了百年風雲變幻的島嶼在我心裡更加雄偉,更加蒼勁……
來源:《 學習時報 》( 2025年03月14日 第 12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