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獄中夙願到紅色地標

作者:陳漢忠    發布時間:2025-04-03   
分享到 :

南京江東門外,解放軍某部營區內,有一座惲代英烈士紀念碑。一尊漢白玉材質的烈士半身像,安置在紀念碑頂部。他面帶微笑,目光深邃而微微俯視,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什麼……

當年,這裡曾是國民黨“中央軍人監獄”,關押過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1931年4月29日,我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惲代英,在這裡英勇就義。上世紀70年代中期,空軍某部進駐這裡,我曾在該部負責宣傳工作。

部隊進駐這座監獄遺址時,牢房、刑訊室、瞭望台等遺跡尚存。我聽說,惲代英同志犧牲的地方有兩棵柏樹作為標志,而且當時獄中黨支部曾作出要為惲代英烈士建紀念碑的決議。為了驗証這些傳聞,我借閱了一大摞關於監獄的歷史資料。

果然有所發現。我們不僅確証了烈士犧牲的位置,還在一份老同志的回憶錄中,看到了惲代英同志在獄中與敵人英勇斗爭的事跡,如建立獄中秘密黨組織、領導絕食斗爭等。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本小冊子上,找到了惲代英同志犧牲當天下午,獄中黨支部作出的3項決定:大家應以代英同志的精神,繼續斗爭﹔每年4月29日,全監難友為代英同志默哀﹔紅軍攻克南京后,在代英同志死難原址,立碑紀念。

烈士乘風去,英名留人間。后來,每年4月,官兵和駐地群眾常會到惲代英烈士殉難處,進行緬懷紀念活動。白色紙花綴滿兩棵柏樹,在春風中飄蕩的場景令人難忘。

1982年4月7日,惲代英烈士夫人沈葆英攜兒子孫女,專程到烈士殉難處憑吊親人。我們陪同她參觀監獄舊址、邀請她給官兵講述烈士生平,還了解到她當年到獄中探望丈夫的情況。

當我向老人匯報我們查到的獄中黨組織決議時,她沉默了一會兒,緩緩地說:“有解放軍守衛在代英流血犧牲的地方,是最好的了。希望在這裡豎一個標志,以便子孫后代祭掃紀念,就可以了。”寥寥數語,體現了一名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

其實,多年以來,前來祭奠緬懷烈士的人們都有一個心願,想盡快在烈士殉難處建造一個清晰的紀念性標志。作為后來人,我們該做點什麼?有部隊領導提出,可以澆筑一塊水泥碑,鐫刻上惲代英烈士的名字。但是,立碑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更何況惲代英烈士是著名革命先驅,這樣做是否合適?我們很難把握。有一年8月,一位軍事記者到部隊採訪。我們跟他說起立碑的事情,他建議及時向上級反映。

那天晚上,在明亮的燈光下,我鋪開稿紙,鄭重地寫下了“為惲代英烈士建碑立傳,實現先輩們半個世紀前的夙願”的標題。

“我們守衛的這片土地,是惲代英烈士鮮血染紅的地方。為烈士建造一座紀念碑,是半個世紀前先輩們在獄中留下的夙願……”寫著寫著,我的眼眶濕潤了。

這份報告得到上級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和部隊取得聯系,很快拿出了實施方案。

在惲代英烈士殉難55周年時,惲代英烈士紀念碑揭碑典禮在江東門外部隊營區隆重舉行。紅褐色大理石砌成的紀念碑掩映在蒼鬆翠柏間,碑基上鐫刻著陸定一同志手書:“惲代英烈士”。

如今,惲代英烈士紀念碑已成為南京江東門的一處紅色地標,經常有部隊官兵和駐地群眾來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我身上的磷,僅能做四盒洋火。我願我的磷發出更多的熱和光,我希望它燃燒起來,燒掉老的中國,誕生一個新中國。”這是惲代英同志當年催人淚下的自白。如今,新中國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烈士們的願望已經變成現實。

巍巍豐碑,烈士永垂不朽!

(來源:《解放軍報》202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