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廣大而盡精微——在《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研討會的發言
4月3日,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中共淮安市委宣傳部主辦,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紀錄片工作部、淮安市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承辦的18集微紀錄片《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研討會在淮安舉行。本文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范宗釵在《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研討會的發言。現整理發布,以饗讀者。
來到淮安,那是因為這塊熱土上誕生了一位偉大的人物,偉大的共產黨人,偉大的政治家:周恩來總理。
清明節前夕,在總理家鄉召開《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研討會,意義特別重大。就像葛萊台長說的,特別的時間、特別的地點,召開這部也可以稱之特別的節目的研討會,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的確,上午我們瞻仰了周恩來總理故居,並向銅像敬獻了鮮花,剛才又聽了各位領導、主創團隊、專家學者的發言,再一次被總理的人格魅力、鞠躬盡瘁的精神,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所感動,使我自己心潮澎湃,深受洗禮。今天的研討會既是對總理偉大品格的追思,對創作傳播規律的研討,對我而言,也是一堂直擊心靈的思政課。所以感謝主辦方、承辦方、制作方,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中共淮安市委宣傳部的邀請,使我有機會去參與這個十分有意義的活動。
18集微紀錄片《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幾乎是一口氣看完了,最強烈的感受是:《紅相冊》是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近年來充分挖掘獨特的紅色史料優勢,應用新媒體進行領袖宣傳的成功范式,它通過先前的毛澤東、鄧小平系列以及本次研討會周恩來系列,建構起了通過微紀錄手段宣傳偉人的品牌,而且無論在創作內容選取還是形式表達、制作手法上都日臻成熟,成為微視頻領域不可或缺的精品。和前兩個系列一樣,周恩來系列那種“歷史可以如此親近,偉人能夠這般鮮活”的氣息依舊扑面而來,我想“好看”是紀錄片的首要訴求。
歷史文獻紀錄片一直是紀錄片的一個題材大類,為歷史名人、革命偉人作傳的紀錄片,近些年也產生了不少經典作品。相比之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出品的微紀錄片《紅相冊》能以小博大、異軍突起,成為革命歷史題材新媒體傳播的一個成功范例,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敘事手法獨特,用切片式的透視法,精准掃描偉人的一生
全片的結構是最突出之處。講名人傳記一般是按時間來結構,《紅相冊》有一個時間軸的大線條,但又不拘泥於簡單的編年史。
周總理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崢嶸歲月、學習、生活、工作,被像切片一樣,切成了18個橫截面。每一個橫截面是偉人一生中的一個細微的點,比如他彎曲的胳膊、他與張學良的結緣、他的一次遇險、他的談判生涯等等,不做線性敘事,而做點狀勾勒,從每一個橫截面的鮮活故事展開去,串聯起一個立體的偉人,這樣的創作手法讓人耳目一新。如果用繪畫技法來做比喻的話,這幅周恩來的肖像畫,不是大寫意潑墨,不是工筆繪畫,更像是“點描畫派”的技法,近觀是獨立而飽滿的點,遠眺則自然融合為完整的形象。
也是基於這樣點狀勾勒的敘事手法,讓觀眾能夠更好地,從不同側面去立體理解周恩來這樣一位革命家,從何而來,又因何而成的一路歷程,契合了片尾的主題歌的標題《你是這樣的人》。
二、以情感為紐帶、以細節為載體,從普通人性中描摹偉人風范
微紀錄的特點就是小中見大,“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18集微紀錄,是18個細微的切口,串聯起周恩來不平凡的一生,這是結構。內容上來講,18個故事篩選尤其顯露匠心。
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長期面臨的一個悖論是:越是強調人物的偉大,越容易導致形象的扁平化。《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最打動人心的突破,在於它實現了周恩來形象從“革命符號”向“血肉之軀”的回歸。要說周總理生平中能呈現的波瀾壯闊的重大事件實在太多,作品避開了那些已被反復講述的豐功偉績,轉而挖掘那些體現普通人性的細微時刻。
我們看到導演團隊對周恩來一生故事中的資料掌握、細節挖掘絕對是獨一無二,讓人眼前一亮。導演另辟蹊徑大量選取了周恩來一生中最有“人情味”的小故事:比如聽聞父親去世跪在靈前守夜、一定要找到犧牲戰友的墓地、臨終前吩咐照顧好大姐、紅岩談判歲月的苦中作樂等等,這些細節之所以動人,正因為它們觸動了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對親人的眷戀、對朋友的義氣、對愛人的牽挂、對生活的熱愛。這些具體而微的日常片段,展現了一位兼具革命堅定性與人性溫情的復雜人物形象。獨特的選材和細膩的表現手法,為我們呈現了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周恩來總理形象。
於一滴水見精神,《紅相冊》通過大量的這些個體情感故事的挖掘,將周恩來一生對愛情、對父母親、對戰友、對故土、對國家、對革命事業的情懷,淋漓盡致地體現在18集的細微處,以主題為經、以情感為緯,編織出一張多維度的記憶之網。
三、小體量、大承載、革命歷史題材的輕量化傳播范例
講歷史偉人,我們習慣了看鴻篇巨制、看宏大敘事。感謝微紀錄片《紅相冊》系列給今天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觀眾,尤其是網生一代的年輕觀眾一個接入歷史偉人題材的新的接口,新的渠道和方式。
《紅相冊》的每集都是一個完整的情感單元,觀眾可以在通勤路上了解周恩來的一個故事,在茶余飯后討論一個歷史細節——這種“輕量化”的接觸方式,恰恰是嚴肅歷史實現“下沉傳播”的關鍵。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尊重是這部微紀錄片成功的另一關鍵。小切口、故事感、碎片化、強互動,這些都是本片表現出來的新媒體傳播屬性。作品在保証歷史嚴肅性的同時,大膽採用了年輕觀眾熟悉的視聽語言——特寫鏡頭的情緒放大、快切轉場制造的節奏感、歷史照片的動態處理等,都顯著提升了觀看體驗。每集10分鐘不到的篇幅,這種短小精悍的形式特別適合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和觀眾觀看習慣,使嚴肅的歷史題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總之,18集微紀錄片《紅相冊》通過“切片式”的敘事策略,以“精微處見精神”的表現手法和互聯網的傳播渠道,為我們開辟了一條革命歷史紀錄片的新賽道和創作范式。我也期待著《紅相冊》系列能保持蓬勃的創作活力,讓更多的偉人題材,走進當代人的視野和生活,以平常視角塑造偉人立體形象,為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共產黨及共產黨人的故事做出更大貢獻。
今天的研討會開得十分成功,既從創作角度對該節目進行了充分的肯定,更對周恩來總理人格魅力、偉大人生進行了一次追思。研討會深入又生動,是一次十分成功的研討會。
(來源:紀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