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特別老人”
王勇從褲袋掏出鑰匙,打開門上的鎖。我提腳邁入,跟隨他一個展室一個展室走下去,目光從一架架舊獨輪車,移至一根壓彎的老扁擔、一雙老棉鞋……再移至一張張年近百歲的老人照片。最后,王勇帶我進入一間牆面挂了一圈兒小屏幕的房間。
“有關淮海戰役的影像?”
“是,不過主人公不是拿槍的戰士。”王勇接通了電源。一個個小屏幕亮了起來,出現不同老人娓娓講述的畫面。
“可以戴上耳機聽聽。”
我取下其中一個小屏幕上方的耳機,戴上,聆聽老人講述的故事,那是他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記憶——在淮海戰役期間推著獨輪車運糧支援前線的經歷。王勇告訴我,那些小屏幕中影像的主人公,全是支前民工。他們所講述的,也全是淮海戰役時期的支前親歷。
像這樣曾在淮海戰役期間支前的老人,王勇尋訪了近200位。
王勇今年51歲,在做支前民工尋訪之前,他只是單純愛好攝影。我曾在一次攝影課上見過他,印象中的他並不是很感性的人。可時隔多年再見,聊起那些短期支前的民工,他滔滔不絕,幾度哽咽。
他的支前民工尋訪之路,要從17年前說起。
2008年,王勇背著相機走村採風時,遇到了幾位“特別老人”——這些看起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鄉村老人,居然都曾在淮海戰役時做過支前民工。他們有的曾冒雪給解放軍送面粉、送衣服,有的曾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運送傷員。老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王勇。2009年,他在河南永城、山東棗庄等地採訪了多位支前老人后,選圖撰文投至報社,刊發后引發了很多關注。
之后,王勇一頭扎進對支前民工的尋訪中。但這並非易事。據記載,在這場大決戰中,河南永城出動了多達27萬的支前民工。他們有的跟隨部隊做了長期的支前民工,有的只是短期支前民工,戰斗結束后便恢復了農耕生活。幾十年過去,他們有的已經離世。在世的,也少有人明了他們曾在淮海戰役中做過什麼。
之后的日子,王勇背著相機,幾乎踏遍豫魯蘇皖四省交界處的每一個村庄,還遠赴山東、安徽等省的其他地區。每一位支前民工身上都有讓人感動的故事。王勇給我舉了幾個例子:一位老人去支前的時候穿的是棉襖,回來時變成了夾襖,因為裡面的棉花大都拿出來給傷員止血了﹔有的光著腳踩過雪地去送物資,腳上全是嚴重的凍瘡,戰士們要給他上藥,他卻說藥金貴,得留給戰士們用﹔有的要將自家的羊趕過去給戰士們改善生活,又擔心白山羊被敵軍發現,就將自個兒身上的黑棉襖脫下來給羊披上,冒著轟炸凍著身子走幾十公裡把羊送到前線。“一位老人話都說不利索了,還深情地給我唱了一段: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老棉被,蓋在了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他到戰場……”
2021年,王勇完成了100位支前民工的尋訪,將拍到的老人自述視頻,以及收集到的獨輪車、扁擔、支前獎章等文物集中至河南省永城市淮海戰役陳官庄紀念館,布展了一個支前民工專題館。
“尋訪到的支前民工差不多有200位了,現在線索越來越少,就得多往農村跑,多往養老院跑,多和年歲大的老人聊,多找到一位是一位。”
說話間,他的手機響了,是一個朋友打來的,說坐高鐵時聽前排乘客講,山東某村有位老人講過支前故事,年近百歲了。挂斷電話,他對我說:“看來,我得趕緊跑山東一趟。”
離開展室前,我的目光再次移動到屏幕中的支前民工影像上。那些老人滿面皺紋,眼睛深陷,目光渾濁,但深邃又堅定,某一刻,還會像星星般閃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9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