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廣大而盡精微

——評微紀錄片《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

作者:范宗釵    發布時間:2025-04-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

“好看”是紀錄片的重要追求。18集微紀錄片《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我幾乎是一口氣看完,“歷史可以如此親近,偉人能夠這般鮮活”的氣息扑面而來。《紅相冊》系列是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近年來充分挖掘獨特的紅色史料優勢,應用新媒體進行宣傳的成功范式。與先前的幾部作品一起,《紅相冊》系列建構起了通過微紀錄手段宣傳偉人的品牌,在創作內容選取和形式表達、制作手法上日臻成熟,成為微視頻領域不可或缺的精品。

歷史文獻紀錄片是紀錄片的一大題材,為歷史名人、革命偉人作傳的紀錄片,近些年也產生了不少經典作品。相比之下,《紅相冊》系列能異軍突起,成為革命歷史題材新媒體傳播的一個成功范例,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是本片的敘事手法獨特,導演團隊用切片式的透視法,精准掃描偉人的一生。

《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有一個時間軸的大線條,但又不拘泥於簡單的編年史。本片將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崢嶸歲月與學習、生活、工作的經歷,切成18個橫截面,比如他與張學良的結緣、他的一次遇險、他的談判生涯等。

本片不做線性敘事,而做點狀勾勒,從每一個橫截面的鮮活故事展開,串聯起立體的偉人形象,這樣的創作手法讓人耳目一新。其點狀勾勒的敘事手法,如同“點描畫派”的繪畫技法,近觀是獨立而飽滿的點,遠眺則自然融合為完整形象,讓觀眾能夠更好地從不同側面立體理解周恩來這樣一位革命家,理解他從何而來、又因何而成的人生歷程,契合了片尾主題歌的標題《你是這樣的人》。

其次是以情感為紐帶、以細節為載體,從普通人性中描摹偉人風范。

微紀錄的特點是小中見大,《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以精心篩選的18個故事作為切口,串聯起周恩來不平凡的一生,避開那些已被反復講述的歷史故事,轉而挖掘引起情感共鳴的細微時刻。

導演團隊大量選取周恩來一生中有“人情味”的小故事,比如他聽聞父親去世跪在靈前守夜、一定要找到犧牲戰友的墓地、臨終前吩咐照顧好大姐、紅岩談判歲月的苦中作樂等,這些細節之所以動人,正因為它們觸動了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對親人的眷戀、對朋友的義氣、對愛人的牽挂、對生活的熱愛。這些具體而微的日常片段,展現了兼具革命堅定性與人性溫情的人物形象。獨特的選材和細膩的表現手法,為觀眾呈現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周恩來形象。

本片通過對大量個體情感故事的挖掘,將周恩來一生對愛情、對父母、對戰友、對故土、對國家、對革命事業的情懷,淋漓盡致地體現在18集的篇幅中,以主題為經、以情感為緯,編織出一張多維度的記憶之網。

最后,本片可謂一個小體量、大承載、革命歷史題材的輕量化傳播范例。微紀錄片《紅相冊》系列給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觀眾,尤其是網生一代的年輕觀眾提供了接入歷史偉人題材的新接口、新渠道和新方式。每集都是一個完整的情感單元,觀眾可以在通勤路上了解革命偉人的一個故事,在茶余飯后討論一個歷史細節——這種“輕量化”的接觸方式,是嚴肅歷史實現“下沉傳播”的關鍵。

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尊重是這部微紀錄片成功的另一關鍵。小切口、故事感、碎片化、強互動,都是本片表現出來的新媒體傳播屬性。作品在保証歷史嚴肅性的同時,大膽採用年輕觀眾熟悉的視聽語言——特寫鏡頭的情緒放大、快切轉場制造的節奏感、歷史照片的動態處理等,顯著提升觀看體驗。每集篇幅10分鐘不到,短小精悍的形式適合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和觀眾觀看習慣,使嚴肅的歷史題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18集微紀錄片《紅相冊》通過“切片式”的敘事策略,以“精微處見精神”的表現手法和互聯網的傳播渠道,為我們開辟了一條革命歷史紀錄片的新賽道和創作范式。我也期待著《紅相冊》系列能保持蓬勃的創作活力,以平常視角塑造偉人立體形象,讓更多的偉人題材走進當代人的視野和生活。

(作者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