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一五”:開啟隴原工業新篇章

作者: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發布時間:2025-04-17   
分享到 :

甘肅,這片承載著絲綢之路輝煌的紅色熱土,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年—1957年)被納入國家工業戰略布局。以蘇聯援建“156項工程”為核心的16個重點項目在此落地生根,開啟了隴原大地向國家新興工業基地邁進的嶄新篇章。

高瞻遠矚:黨中央擘畫重工業發展藍圖

1950年,新中國初立,百廢待興。面對西方封鎖和國防安全壓力,毛澤東同志旗幟鮮明地指出:“用一切方法擠出錢來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這一戰略決策為全國的工業建設指明了方向。

1952年,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頒發的《關於編制五年計劃輪廓的方針》以及《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及附表》進一步寫明,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為輔”。1953年,國家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以156項重點工程、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為中心,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為了將“一五”計劃落到實處,中央多次組織專家在全國進行實地調查。經過周密的論証、立項、選址等工作,將甘肅列為國家重點工業建設區域之一。為何選擇甘肅?時任國家計委副主任的李富春給出答案:“甘肅是戰略后方,資源富集,工業亟待破局。”此時抗美援朝戰爭正在進行,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需要在遠離戰爭的后方建廠。甘肅地處祖國腹地,省會蘭州處在全國地理中心位置,是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又是西北重要的交通樞紐,早在全民族抗戰時期甘肅就是蘇聯援華最重要的戰略通道。依資源建廠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建設的重要原則。甘肅有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探明的礦藏資源主要有鈾、銅、鐵、煤、油頁岩、石灰石等。白銀等地探明的有色金屬礦區,特別是金屬銅儲量,居全國前列。玉門油田探明可採石油儲量佔當時全國原油產量的近三分之一。同時,全國70%左右的工業設施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甘肅工業近乎“一窮二白”,全省僅有幾十家設備十分簡陋的小廠礦和千余家小手工作坊,從業人員7100人,重工業幾乎為零。這種狀況不僅不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於國家安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中央決定將“156項工程”重點布局在工業基礎薄弱的地區,以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此外,甘肅省委、省政府積極作為,向中央爭取項目和投資,全力配合中央工業布局戰略,主動爭取重點項目落戶甘肅。

基於上述原因,中央決定以蘭州為中心,興建“156項工程”中的8項現代化工業企業,連同配套項目、限額以上項目和國防軍工企業共16項。8項現代化工業企業分別是石油工業部所屬蘭州煉油廠,電力工業部所屬蘭州熱電站,重工業部所屬白銀廠有色金屬公司、蘭州氮肥廠、蘭州合成橡膠廠,第一機械工業部所屬蘭州石油機械廠、蘭州煉油化工設備廠,第二機械工業部所屬八〇五廠﹔配套項目是蘭州供排水工程(蘭州自來水廠)﹔限額以上項目是永登水泥廠﹔國防軍工企業包括一三五廠(萬裡機電廠)、二四二廠(新蘭儀表廠)、七八一廠(長風機器廠),同屬核工業的五〇四、四〇四廠,以及八一二〇基地(即酒泉火箭發射場、現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一五”計劃的實施給甘肅帶來了發展機遇,甘肅迎來了現代工業的起步,對改變甘肅極其落后的工業現狀,推動甘肅經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勠力同心:舉國體制鑄就工業脊梁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年的建設,甘肅經濟得到一定恢復和發展,但是工業基礎薄弱,幾乎無重工業,缺少技術和人才的狀況沒有得到改變,發展工業困難重重。然而,剛剛獲得解放的甘肅人民,向往美好的生活,對建設自己的家園有著巨大的干勁和熱情。黨和國家集中動員全國各方面力量,全省上下艱苦奮斗,讓16項重點工程項目在甘肅陸續開工建設。

“全國一盤棋”的支援潮涌向隴原。為保証甘肅重點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中央堅持“全國一盤棋”,在財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全力扶持。“一五”時期,國家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力保重點,對甘肅累計投資23.27億元,佔全省基本建設投資的95.56%。在人力方面,從全國抽調大批工業管理技術人員支援甘肅建設。1955年9月,東北建筑工程管理總局第一工程公司的7000名工人和3000名干部奉命前來支援,1956年至1957年,抽調吉林第八機械安裝公司70%的人員來蘭,負責安裝蘭州氮肥廠和蘭州橡膠廠的設備。大連、上海等地煉油廠的數百名專業技術人員奉命來蘭,負責安裝蘭州煉油廠的設備。西安基本建設局第三十三工程處抽調人員來蘭,負責安裝蘭州熱電站的設備。上海自來水公司抽調108名技術骨干支援蘭州自來水廠建設。同時,各地的商業、服務業、輕工業紛紛支援蘭州,其中上海大批企業遷蘭,填補了蘭州許多空白,推進蘭州的城市建設。在物資方面,中央從各地調撥重點工程建設所需要的鋼材、水泥、木材等重要物資和施工機械。新建項目的設備70%由蘇聯提供,其余30%配套部分由全國統籌安排共同完成。全國上百家企業為甘肅重點項目趕制配件、備品、輔助材料等,千軍萬馬支援甘肅重點工程建設,保証了重點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

甘肅省委聞令而動。甘肅省委、省政府充分認識到工業化是改變甘肅經濟落后面貌的根本,將重點工程建設作為全省經濟建設的中心工作,全方位做好各項保障工作。大力發展地方工業提供生產資料保障。1953年5月,甘肅省委出台《關於發展甘肅地方工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地方工業的主要任務就是為重點工程項目大規模基建服務,要發展建筑材料業,擴建和發展煤礦業,加強礦產勘探工作,建立中小型企業,發展農村服務和供應。蘭州、張掖、酒泉等地的磚瓦廠、石料廠、耐火材料廠、木材加工廠和木器制造廠等陸續建成,為工業建設提供基本建設材料。組建工業建設機構提供組織保障。1954年9月甘肅省計劃委員會成立,10月蘭州市委工業部、蘭州市委基本建設部、蘭州市公用事業管理局等相繼成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人才保障。省委抽調干部到工業比較集中的東北、華北參觀實習,掌握先進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擴建技工學校,通過短訓班、專業學習,培養了大批初級技術人員。發展農業多產糧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全省以糧食生產作為農業工作的第一要務,通過興修水利、水土保持、推廣科技等方式增加糧食產量,“一五”期間,甘肅農業生產穩步上升,到1956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6億斤,為歷史最高水平,為甘肅工業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省人民群眾全力支持。甘肅人民渴望甩掉貧窮落后的帽子,以極大的熱情全力支持重點工程建設。新廠建設要征地,人民群眾顧全大局,拆了房、遷了墳、砍了果樹,割舍家園,移居他鄉,為全省工業建設作出貢獻。蘭州化工廠(1957年9月蘭州氮肥廠與蘭州合成橡膠廠合並為蘭州化工廠)建設過程中一度勞動力緊張,時任省長鄧寶珊等省市領導先后率軍民5萬余人到工地義務勞動。省市領導還經常帶領慰問團到工地慰問,上下溝通,協作配合,使新廠建設按國家計劃正常運行。全省各族人民踴躍加入建設大軍的行列,支援建設的勞動力達到30余萬人次。經過艱苦創業,16個重點工程項目陸續開工,蘭州、白銀、酒泉等地區成為工業建設的戰場,盡管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建設者們住的是臨時搭起的工棚、農村的土房、窯洞,甚至是“土窩子”,吃的是發糕、土豆、青稞等雜糧,喝的是沉澱后的黃河水,加之施工條件差,機械化程度低,許多作業要靠人拉肩扛,勞動十分繁重,然而數十萬勞動大軍以建設全國一流的現代化企業為榮,齊心協力,艱苦奮斗,工程進展日新月異,創造了高速度建設的奇跡,許多項目提前竣工。

蘇聯專家給予大力援助。蘇聯不僅為甘肅的16項重點工程提供了主要設備,還派遣了200多名專家帶著圖紙和技術扎根甘肅。這些專家在地質勘查、選址規劃、資料搜集、設計施工、設備安裝及調試運行等環節提供了全面指導,解決了多項重大技術難題。他們還參與蘭州等城市的工業區規劃,為蘭州城市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提出功能分區、資源循環利用等方案,形成了以煉油廠、化工廠、熱電廠為核心的工業集群,實現了能源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奠定了蘭州現代工業城市的基礎。蘇聯專家通過現場教學和聯合研究,幫助中國技術人員掌握先進技術,為工業建設培養了大批技術骨干。

以史為鑒: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啟示

“一五”時期甘肅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揭開了甘肅大規模工業建設的序幕,對甘肅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6項重點工程建設奠定了甘肅工業發展的基礎,構建了甘肅現代工業的基本框架,充實了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培養了過硬的技術骨干隊伍。歷史照亮未來,“一五”時期的實踐為今日甘肅留下深刻啟示。

錨定國家戰略。甘肅依托國家戰略布局,在“一五”時期成為國家重點工業建設區域,通過蘇聯援建及配套的16項重點項目,構建了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國防軍工等現代工業體系。這種布局不僅使甘肅改變了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還成為西北工業核心區,為后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今日甘肅需繼續依托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搶抓新能源、裝備制造升級機遇,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強化國家戰略統籌協調,確保更多重大項目落地,促進區域全面協調發展。

強化區域協作。國家在“一五”時期通過“全國一盤棋”的資源調配手段統籌協調資金、技術、人才等支援甘肅工業建設,甘肅則配套發展建材、農業保障供應,並依托上海等沿海城市遷蘭企業的發展完善現代工業體系,形成“國家主導+地方協同”的模式。新時代甘肅可借鑒上海企業遷蘭經驗這一模式,統籌優化重大戰略項目的資源配置,整合國家、地方和企業資源,推動資金、技術等要素向優勢產業和區域集中。同時要深化區域協同發展,不但要積極建立省內協同機制,推動蘭州與河西走廊、隴東南地區的產業聯動,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群,還要加速構建跨省協作機制,利用“一帶一路”區位優勢,深化與陝西、新疆等省區能源物流合作,實現資源互補,通過區域分工提升發展效率,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樞紐。

筑牢人才根基。“一五”時期,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對專業技術工人和工程師需求迫切,國家從全國抽調大批管理和技術人員支援甘肅建設,成立培黎技工學校等機構,通過短訓班和專業學習培養初級技術人員。甘肅在大力發展地方工業的同時,通過企業內部培訓、技工學校定向培養等方式,快速補充技術工人隊伍。蘇聯專家的技術指導,推動技術工人學習先進工藝,並與高校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蘭煉、蘭化的技術人員成為全國石油化工領域的核心力量。當前甘肅區域發展應借鑒“一五”時期人才培育的經驗,聚焦甘肅優勢產業和優質資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加快構建技能人才培育體系,通過定向培養、跨區域人才引進等方式,培育“工匠+科學家”梯隊,強化重點產業領域的技術人才儲備,為推動重點產業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

堅持自主創新。甘肅重點工程建設廣泛引進蘇聯先進技術,如蘭州煉油廠、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等項目均以蘇聯援建為主,通過與本地技術人員的密切合作,建立了石油化工、有色金屬等領域的科研體系,為甘肅工業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本地技術人員通過實踐學習,逐步掌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研發項目,填補了多項國內工業空白,創下多個“共和國第一”。蘭州煉油廠,中國現代煉油工業搖籃﹔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奠定“銅城”美譽﹔酒泉火箭發射場,叩開中國航天事業大門。當年蘇聯技術引進后的“再創新”,啟示今日在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時,必須在大量引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掌握核心科技,提高再創新的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依托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延續技術傳承與創新機制。

(執筆人:諸葛雲藝)

(原載:2025年4月16日,《甘肅日報》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