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今年 3 月在貴州考察時強調,“貴州歷史底蘊深厚,紅色文化豐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這一優勢,增強文化自信、化風育人”。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歷史進程中,應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歷史根脈和深厚底蘊,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從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一、紅色文化中蘊含著文化自信的底氣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智慧結晶,蘊含著文化自信的底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紅色文化與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邏輯。
紅色文化傳承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紅色文化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在 5000 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孕育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更是涵育中華兒女愛國情懷的文化沃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 、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內涵,深深烙印在紅色文化的血脈之中。紅色文化繼承和升華了胸懷天下、立志報國的民族大義,繼承和發展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繼承和弘揚了不畏強敵、敢於亮劍的民族血性。無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的濟世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都深深烙印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上,融入到紅色文化沃土之中。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力量。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形成了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形成了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勞模精神、女排精神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領導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形成了脫貧攻堅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絲路精神等。一百多年來,黨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其中蘊含並傳承著豐富的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這些寶貴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厚滋養。紅色文化成為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我國 960 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參觀、瞻仰對我們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聖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証,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 、管理好 、運用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論述 ,為我們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在傳承傳播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革命精神、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富含著深刻的道理學理哲理,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我們要用好紅色文化,在傳承傳播紅色文化中不斷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在黨員、干部學習教育中傳承傳播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培育和發展起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深挖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推動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在黨員、干部中的系統學習和宣傳教育,在黨員、干部中傳播紅色文化,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明確規定,黨員應當按照黨章和有關黨內法規要求,根據自身實際,通過閱讀黨史著作、開展研討交流、參加教育培訓、參觀紅色場館、參加實踐活動等形式學習黨史,賡續紅色血脈,弘揚紅色文化,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把黨史作為集體學習的重要內容,納入學習計劃。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把黨史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常修課,充實黨史課程,豐富黨史教育形式,提高黨史教學質量。進修班、培訓班等主體班次強化黨史學習教育內容。公務員初任培訓、任職培訓、在職培訓等設置黨史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廣西紅色資源豐富,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用好這些紅色資源,做到學史增信。”落實總書記這一重要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訓中進一步讓紅色文化資源成為育人的生動課堂,通過紅色資源現場教學使黨員、干部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強化思想淬煉和黨性鍛煉,修好共產黨員“心學”,不斷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中傳承傳播紅色文化。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紅色文化是新時代青年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的動力源泉。用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渠道,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推動黨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堅持把紅色文化融入教材,編排和演繹紅色話劇、舞台劇等,開展愛國詩詞誦讀活動等,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傳承氛圍。持續在高校師生中開展好“傳承紅色基因、學思踐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活動,通過參觀革命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卡紅色文化遺址等形式,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讓“紅色種子”在青年學子心中扎根。
向全社會講好紅色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紅色故事是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的生動體現和情景再現,講好紅色故事有助於我們賡續紅色血脈,有助於廣大人民群眾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准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科學認識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用心講好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深入學習黨的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例如,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的一次重要戰役,最終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的企圖。然而,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的壯烈一戰,是決定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歷史事件。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批示,明確要求做好湘江戰役烈士遺骸收殮保護工作,規劃建設好紀念設施。廣西牢記囑托,推動湘江戰役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建設,建成全州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等紀念設施,創作音樂劇《血色湘江》等一批富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紅色文化作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作用。
三、在創新創造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我們應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創新創造紅色文化發展新路徑。
借助科技力量。隨著以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為主要特征的大模型的誕生,人工智能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創新極大地提升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並迅速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人們獲取知識、接受教育的方式。應主動順應傳播格局變革和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讓人工智能賦能紅色文化傳播,打造具有鮮明政治性、專業性、權威性、開放性的紅色文化傳播平台,生動傳播紅色文化。例如,推進“數字+紅色文化”建設,推出 AI(人工智能)主播講紅色故事、短視頻傳播紅色故事等,使紅色文化煥發時代光芒。利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和MR(混合現實)等現代科學技術,打造出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的精品展陳,讓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紀念設施、革命舊址等紅色資源“活”起來,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上展館,推出3D數字展館、動漫虛擬展館、720度VR展館, 新場景+新技術賦能用戶新體驗,持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
發展紅色旅游。紅色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活化利用紅色文化的有效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紅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進行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讓干部群眾來到這裡能接受紅色精神洗禮。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近年來,全國各地尤其是革命老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相繼推出了《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重慶·1949》等全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實景演出,創新和豐富了紅色故事的敘事手段和演繹場景,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全身心體驗的形式,讓紅色文化“動起來”、“活起來”、“火起來”,讓游客在極具震撼的沉浸體驗和全面立體的感官沖擊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精神洗禮和思想升華。加大紅色旅游景區建設力度,打造紅色旅游知名品牌,策劃推出系列紅色游學精品線路。廣西推出“鄧小平足跡之旅”“湘江戰役之旅”“桂東南革命之旅”等10條紅色游學精品線路,其中3條線路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紅色旅游景區52家、5處16個景區(點)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不斷提升紅色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和影響力,讓紅色文化浸潤人心。
推進紅色文化國際傳播。紅色文化包括豐富的革命歷史、英雄故事和卓越精神,是我國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珍貴資產。紅色文化國際傳播不僅是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與紐帶。在當今“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的時代背景下,將紅色文化中蘊含的超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文化元素傳播出去,不僅能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還能有助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感受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推進紅色文化國際傳播,歸根到底就是在國際上講好紅色文化故事。要創新紅色文化國際傳播路徑,充分借助國際傳播中心、國際友好城市搭建的交流橋梁、紅色文化海外行活動等各類平台優勢,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探討和理解紅色文化內涵提供良好平台和有力支撐。積極探索建立既體現中國立場觀點和價值觀念,又能為外國受眾理解和接受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讓外國朋友“聽得懂”、“願意聽”,激發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的親和力、凝聚力及感染力。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外語和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傳播人才隊伍,通過精准的翻譯和闡釋來准確傳達紅色文化,讓紅色文化在國際舞台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彩,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打開一扇生動的窗口。
(作者: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主任)
(來源:《紅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