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行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考察

作者:陳金龍    發布時間:2025-04-17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我國經歷了從啟動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演進過程。這一過程既蘊含著改革概念內涵的演變,也經歷了改革實踐重點的變遷。考察從實行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演進脈絡,有利於深化對改革歷史的認識,洞察改革發展的內在邏輯。

一、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改革和全面改革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盡快改變國家落后面貌逐步提上黨的議事日程,實行改革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路徑選擇。

1978年4月,鄧小平就《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一文發表修改意見時指出:“八級工資制需要作些改革。行政人員的工資級別,也有一個改革問題。”當時,工人工資普遍實行八級制。在鄧小平看來,工人工資不一定是八級,還可以考慮多分幾級,這是倡導分配制度改革的開始。9月,鄧小平在遼寧考察時指出:“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獨立思考,不合理的東西可以大膽改革,也要給他這個權。”這裡既提出了改革主張,也是改革的動員。10月,鄧小平在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詞中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利益所在”。這裡已經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並強調了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改革取向。因此,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鄧小平已開始使用改革概念,思考改革方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實現四個現代化、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對外開放等維度闡釋了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理念得到廣泛傳播,並不斷得到全黨全社會的認同,改革實踐隨之展開。

現代化是任何國家發展必經的過程和階段,推進國家現代化是執政黨的責任和使命。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作為現代化的重點,這是四個現代化概念的雛形。1964年12月,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四個現代化厘定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定格了四個現代化概念的內涵。“文化大革命”中斷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拉大了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實現四個現代化成為首要任務,改革是因應實現四個現代化需要而提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正是因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需要,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追求、發展訴求催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此后,人們在闡釋改革必要性時,仍將改革作為中國現代化的路徑選擇。1979年4月,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從自己國家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現代化的中國式的道路”,必須“積極而又穩妥地改革工業管理和經濟管理的體制”。這是從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維度闡釋改革的必要性。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將實現中國現代化與改革直接聯系起來,使改革有了更為充分的理由和必要。

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具體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目的在於掃除生產力發展的制度障礙,滿足人民的利益需求,而不是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准。”著眼生產力的發展評價改革,有利於人民利益的滿足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彰顯。1985年9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的制定“七五”計劃建議指出:“我們採取的所有改革、開放和搞活經濟的政策,目的都是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將改革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聯系起來,充分彰顯了改革的必要性。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不久,鄧小平便主張對外開放,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77年5月,鄧小平在約見方毅、李昌等人談論科學和教育工作問題時就指出,我們同國外的科技水平比,在很多方面差距拉大了,要趕上很費勁。我們要努力趕,你不趕,距離就更大了。在鄧小平看來,“科學研究方面的先進東西是人類勞動的成果,為什麼不接受?接受這些東西有什麼可恥的?要花高價把世界上最新的資料買到手”。這裡已經提出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建議,通過引進縮小發展差距。8月,鄧小平在主持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時再次強調:“自己研究和引進技術結合起來。人類的成果為什麼不用?”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實際上對經濟體制、管理體制提出了改革要求。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新技術革命,對我國經濟發展是一種新的機遇和挑戰,要求我們的經濟體制“具有吸收當代最新科技成就,推動科技進步,創造新的生產力的更加強大的能力。因此,改革的需要更為迫切”。對外開放催生改革,不改革難以適應對外開放的要求。在鄧小平看來,“對外開放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總的來說,都叫改革”。因此,對外開放是促成改革的重要因素。

經濟是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啟的改革,主要是經濟體制的改革。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改革經濟體制的條件已經具備”,“改革是為了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在著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我們黨也在逐步推進科技、教育體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1977年8月,鄧小平在主持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時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究竟從何著手?看來要從科研和教育著手。”將科技、教育作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突破口,抓住了中國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的改革越來越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戰略性任務。”隨后,1985年3月、5月,中共中央先后頒發關於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7年1月、1988年5月,國務院先后出台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規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如此密集出台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說明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改革的高度重視。

經濟體制改革除與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改革密切相關外,與政治體制改革也密切相關。改革開放初期,黨中央已開始倡導政治體制改革。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這裡較早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1983年1月,胡耀邦在全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出“全面性的系統改革”任務,認為“除機構和經濟方面的改革外,政法、外事、勞動、人事、宣傳、科技、教育、文化、新聞、出版、衛生、體育,以及各個人民團體,總之,一切部門都有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實行改革的任務”。這裡就改革涉及的領域而言,已呈現全面改革、系統改革的特點。1985年4月,鄧小平在會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副總統姆維尼時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僅經濟、政治,還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這裡已提出全面改革的理念和要求。198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公報提出“繼續實行全面改革”,重申了全面改革的方針。黨的十三大報告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將“必須堅持全面改革”確立為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認為社會主義是在改革中前進的社會,改革是推進一切工作的動力。我國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具體領導制度、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存在一些缺陷,“經濟體制改革的展開和深入,對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緊迫的要求”。

20世紀80年代,盡管提出了全面改革的設想,但重點仍在於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鄉鎮企業的興起,在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同時,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城市在計劃、財政、稅收、金融、商業、外貿、價格、工資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增強了企業活力,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科技、教育和政治體制也相應進行了改革,積累了改革經驗。

二、以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科學發展為指向的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確立什麼樣的目標、選擇什麼樣的制度,是關系改革全局和國家發展道路的重大問題。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是我國經濟制度的系統性重塑和整體性重構,既對經濟體制提出全面改革的要求,也對其他領域體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成為推動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的動力。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是一個復雜巨大的系統工程,“包括經濟、政治、教育、科技、文化體制等各方面的改革,需要相互協調、配套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體制相互聯系,改革的協調性和相互配套的要求,使全面改革成為必然選擇。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在對經濟體制改革進行系統部署的同時,對進一步改革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加強法律制度建設進行謀劃,全面改革的趨向和特征日益明顯。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改革是全面改革”,這既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改革特點的定位,也是改革的內在要求。全面改革必然要求深化改革,不深化改革難以走向全面改革,全面改革的過程也是深化改革的過程。1993年3月,江澤民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經濟生活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有深層次原因,要從根本上解決還得依靠深化改革。”這是對深化改革作用的定位。這裡所說的深化改革並不限於經濟體制,因為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往往與政治體制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有關。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制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江澤民強調指出:“實現未來十五年的奮斗目標,關鍵仍在於深化改革。”在謀劃黨的十六大報告起草時,江澤民明確指出:“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部分,以及其他部分的有關內容,都要鮮明地貫徹深化改革的思想。”因此,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主張全面改革的同時,將深化改革提到了重要地位。強調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究其緣由,主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改革成就和改革經驗的積累、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和推進中國現代化的需要。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其他相關體制是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要求建立起來的,這種體制對於建立新中國經濟基礎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短缺經濟的背景下,以計劃方式配置資源是有效的,能確保基本的社會公平。但隨著實踐發展,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漸顯現,不進行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就難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體制機制的支撐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對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改革是在實踐探索中逐步摸索、逐步推進的,“摸著石頭過河”是改革的行動策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既有體制機制的構建,也有實踐經驗的積累。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有了十多年來改革在各個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和積累的經驗,也具備了實現改革整體推進的條件。這就需要進行總體設計,需要強調體制和政策的規范化。”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是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邏輯結果,局部改革為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積累經驗、創造條件。

社會是由多方面要素構成的,各方面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社會進步,其中一個方面滯后就會形成“短板效應”,影響社會發展的實際進程和社會進步的整體水平。到2000年,我國完成了“九五”計劃,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既顯示了改革開放的顯著成效,又提出了全面改革和發展的迫切要求。江澤民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必然要求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同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繼續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才能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現代化是整體性的社會變革,涉及各領域、各方面,不斷對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們對改革開放和中國現代化關系的認識逐步深化。在江澤民看來,“改革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通過改革推進中國現代化,必然要求改革走向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通過改革消除妨礙中國現代化的體制機制束縛,凝聚推進中國現代化的力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促進了改革走向全面和深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有企業改革進入轉換機制、制度創新階段,財政、金融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持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立,使政治體制改革走向深入。這一階段的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構具有奠基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過程,實現科學發展對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從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前,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以及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形勢新認識,在此基礎上繼續強調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制定和實施了系列改革舉措。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指出:“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這裡申明了全面改革的方針和重點,特別是提出社會體制改革,使改革的系統性、協調性更為明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在強調全面改革的同時,明確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2003年4月,胡錦濤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指出:“要著力深化改革,通過制度創新不斷增創新優勢。”這裡重申深化改革的方針,目的在於通過制度改革、制度創新激發社會活力,贏得發展新優勢。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再次強調“堅持深化改革,增強發展活力”,結合發展詮釋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總之,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基於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認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深入闡釋了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從不同維度對改革開放進行了定性和定位,為倡導改革和全面改革、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學理支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革開放成就的彰顯,黨的十七大報告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三個維度,對改革開放的目的進行了總體性定位,特別是將改革開放與黨的建設聯系起來,這是以往較少提及的。同時,將改革開放標注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將堅持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既是對改革開放歷史地位、歷史作用的高度評價,實際上也詮釋了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的深層原因。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既是發展觀念的變革,也是發展方式、發展路徑的變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制度安排和制度保障。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構建科學發展需要的制度支撐。深圳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成功的樣本,胡錦濤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努力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動力源泉。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協調性,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這裡詮釋了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的實踐指向,提出了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的具體要求和實踐路徑。

從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前的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經濟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逐步開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初步建立,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的全面深化改革

2012年,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改革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全面深化改革是聚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進行的改革,從制度構建而言具有系統集成的特點,從制度執行而言具有協同高效的特征。

2012年12月,習近平在主持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在於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是新時代的改革方法論。在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在對《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行說明時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詮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因和目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等維度詮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緣由。

國家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的制度構成、制度體系,要求具有統攝性、整體性﹔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制度管理國家事務的能力,要求協同推進、形成治理合力。國家治理涉及各領域、各方面,需要頂層設計、宏觀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所以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不是推進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就是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體角度考慮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需要,是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維度定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使改革站到了新的起點上,有了更為明確的定位和更高的追求。

當今國際社會的競爭,既包含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也蘊含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競爭和博弈。在兩種制度並存、較量的國際背景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為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行了系統總結,對堅持和完善各方面的制度進行了系統安排,為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供了依據和參照。全面深化改革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內在需要。

堅持問題導向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方法論。改革是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手段,原有問題、矛盾解決之后,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又將產生新的問題、矛盾。比如,盡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但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習近平指出:“我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為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協同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標本兼治、綜合治理,使問題得到真正解決。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習近平指出:“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適應是動態的,是在不斷改革過程中實現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使社會發展獲得不竭動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戰略部署,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對於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黨的二十大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分別進行了系統總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礎。

四、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深水區的改革,面臨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的,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經過持續奮斗,習近平在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在此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依據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目標,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戰略部署。習近平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2023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這是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開始,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之源。不久,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途徑和手段,彰顯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維度,詮釋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道理。

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凝聚社會共識,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建立、健全和完善各方面制度,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啃下硬骨頭,為中國式現代化開辟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要,推動改革開放走向深入,中國式現代化成為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雙向互動的關系。

制度建立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新的制度建立之后,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又將變得不合時宜,需要及時調整和完善,以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需要。習近平指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在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的同時,提出了諸多制度創新的設想,如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和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企業研發准備金制度、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憲法實施情況報告制度、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生育補貼制度、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等,這些都是新的制度安排。全會決定中有關加快建立、探索建立、建立等不同表達,說明了制度創新的先后順序、輕重緩急﹔健全、完善、優化、鞏固等表達,表明了制度建設的穩定性、發展性。通過制度創新,才能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要矛盾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不斷變化和增長﹔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狀況的形成有歷史、現實、制度、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新質生產力基於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形成,三者都有賴於體制機制的變革和創新。習近平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新型生產關系的形成過程,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建構適應、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度,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系統謀劃,用“七個聚焦”規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部署了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14項重點改革任務。其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城鄉融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領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這些重點改革任務既詮釋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系,也展現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從實行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勾勒了我國改革的歷史進程,詮釋了我國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的實踐邏輯。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國改革採取的是漸進式策略,不同階段的改革有不同重點和實踐指向,使改革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其中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改革的重點,對整個改革具有牽引作用。

從實行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主動精神。中國共產黨是使命型政黨,能從改革的內在邏輯出發,准確定位各階段改革的重點和目標,並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將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全過程、各領域,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改革智慧和定力。

從實行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了改革的完整概念體系,形成了改革的概念集群。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既包含學科層面的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也包括問題層面的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既要有宏觀的總體設計,也要有微觀的具體建構。改革概念集群的形成,為建構關於我國改革的自主知識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原載《中共黨史研究》2024年第6期,注釋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