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黨史工作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黨史工作不能缺位,黨史工作者不能掉隊。
在2025年全國黨史和文獻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上,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曲青山院長特別提到,2002年來川學習考察時,看到《四川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有兩句話留下深刻印象:“思想是個總開關,思想一通,一通百通﹔觀念是個萬花筒,觀念一變,一變萬變。”面對新任務的艱巨性、新事物的變革性,黨史部門一定要打開思想閘門,解除觀念束縛,破除路徑依賴,發揚改革創新精神,在守正與創新的辯証統一中把黨史事業干得更加紅紅火火、有聲有色。
一是做到“埋頭修史”與“關注現實”相統一。黨史研究既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又是青燈黃卷、清苦嚴謹的細致活,隻有沉得住心氣、耐得住寂寞,腳踏實地、專心致志,才能拿得出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著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第二卷,以及近年來相繼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三卷上冊,每一部黨史經典著作,都是一代代黨史工作者接續奮斗、筆耕不輟、飽含心血的成果,在黨史研究領域樹立了“十年磨一劍”的成功范例。要始終以對黨的深厚感情、對事業的崇高追求、對歷史的高度敬畏,發揚腳踏實地的優良傳統,甘坐板凳冷,俯身苦鑽研,心無旁騖、鍥而不舍地投身於黨史工作中。與此同時,“埋頭修史”不等於“閉門造車”。黨史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歷史燭照現實,用歷史思維解決現實問題。曲青山院長曾指出,“歷史研究最基本的功能是,了解過去,理解現在,構筑未來”“必須胸懷強烈的現實關懷,關注中國的現實,關注世界的現實”。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黨史工作者既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緊緊圍繞“黨之要情”“國之大者”“省之要事”,切實找准黨史工作的切入點,不斷推出對黨委決策有參考、對指導全局工作有幫助、對推動面上工作有借鑒的研究成果,真正做到黨有所需、史有所為。
二是做到“精耕一域”與“把握全局”相統一。黨史工作隻謀全局而不謀一域,就會坐而論道、紙上談兵﹔隻謀一域而不謀全局,就會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要處理好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從宏觀層面來看,既要精耕黨史,又要著眼全局。善於立足職能職責,主動把黨史工作放在黨委工作大局中,定准坐標、找准位置,正確處理好“自轉”和“公轉”的關系,做到既為一域增光、又為全局添彩。從中觀層面來看,既要深挖深研地方黨史,又要整體觀照中央黨史。要深入探尋百年黨史中的四川印記,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四川元素,深入總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四川實踐,將中央黨史著述中涉及到地方黨史言簡意賅的“寫意畫”,用心拓展、細致描繪成濃墨重彩的“工筆畫”,把枝繁葉茂的地方黨史寫細、寫實、寫生動,把四川黨史品牌擦得更亮。同時,要整體把握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百年黨史的脈絡和全貌,自覺將地方黨史放在中央黨史“大棋局”中來審視、來思考、來研究,確保地方黨史與中央黨史在基本史實和歷史觀上的一致。從微觀層面來看,既要統籌推進黨史面上工作,又要精心抓好黨史重點工作。要學會“彈鋼琴”,加大一體化協同推進編、研、征、宣、審等各項工作力度,同時要善於牽住“牛鼻子”,精心抓好事關黨史工作全局發展的重點工作任務。堅持口碑出自精品,業績鑄就口碑,強化精品意識,樹立精品標准,既把握站位要高、思想要深、內容要准、角度要新、體例要嚴、文字要美等共性要求,又針對黨史基本著作、專題研究成果、建言資政報告、文獻資料匯編、宣傳教育產品等突出個性要求,在提高成果質量上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三是做到“史家直書”與“大眾話語”相統一。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曾評價司馬遷“其文直,其事直,不虛美,不隱惡”,意為司馬遷嚴格忠於史實,既不拔高溢美,也不隱匿瑕疵,故《史記》被稱為“實錄”。自此之后,“史家直書”被奉為寫史的根本准則。黨史工作者也一直遵循實事求是、秉筆直書原則。黨史大家胡喬木曾指出,“客觀的歷史是怎麼樣,寫出來的歷史必須是怎麼樣”。同時,胡喬木也非常注重黨史著作的生動性,提出寫黨史要“改變過去那種枯燥、干癟的寫法”、要“寫得有聲有色”,使黨史“既有學術價值,又有閱讀價值”。由其主筆的簡明黨史著作《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就是最好的例証,這樣一部黨史扛鼎之作讀起來絲毫不晦澀難懂,而是朗朗上口、意猶未盡。史書有了科學性,才“可信”﹔有了生動性,才“可讀”﹔有了二者的結合,才“可取”。近些年,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寫的黨史基本著作,在寫作手法和體裁形式上進行改革創新,做了很好的示范。如,《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三卷上冊,在堅持史料正、觀點正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表達方式,多樣的寫作手法,既呈現出大結構、廣視域的宏觀場景,又描繪出小細節、微聚焦的特寫鏡頭,體現了點面有效結合、史論有機契合和情理巧妙融合。又如,《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造性地運用以編年體為主、輔之以紀事本末體的編撰體裁,大大豐富了黨史基本著作的構成,填補了黨史研究的空白,推進了黨史研究方法的創新。《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賦予了黨史部門從事黨的歷史和理論研究專門機構的職責,黨史工作者既要堅持客觀忠實記錄黨的歷史,又要善於用大眾話語講述黨的歷史,把學術概念和理論觀點轉變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使黨史更加貼近群眾、深入人心,讓黨史研究的路子越走越寬。
四是做到“內強素質”與“外部借力”相統一。黨史工作因黨而立、為黨而生,鮮明的政治性決定了黨史部門必須強化“看家本領”。黨史工作又面向社會、面向公眾,必須借助外部力量實現工作質量和效能最大化。內強素質和外部借力是相輔相成、辯証統一的。內強素質是基礎,是根本,是內因﹔外部借力是手段,是補充,是外因。首先,要苦練內功,自我挖潛,積極學習新的研究成果,運用新的技術手段,不斷發揮黨史工作的職能優勢,大力提升黨史工作者的綜合素養,生動展示黨史部門的良好形象,以“有為”爭“有位”。其次,要善於借智借力,堅持系統思維,秉持開門辦史理念,深化“一盤棋”意識,整合各方資源,匯聚多方力量,持續拓展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的合作層次和領域,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從“一家獨奏”走向“器樂合奏”,推動實現資源互享、智力互補、成果互惠,一同唱好黨史工作的同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