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朱德對人才工作的認識與思考

作者:張鋒    發布時間:2025-04-18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我們黨歷來重視人才工作。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朱德對人才工作的重視貫穿其整個革命生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就曾指出,必須“有計劃地提高戰士們的軍事技術”,重視“專門技術人才的養成,如機關槍手、高射機關槍手,炮兵、工兵、通信、化學專門人才”。新中國成立初期,朱德立足中國國情,強調“眾多的人口,是我國最大的生產力,是我國最寶貴的財產”,必須加以“充分地合理地利用”,使“人盡其力”。他對新中國人才工作傾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提出了許多思想深刻的論述和見解,為新中國人才事業的起步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關於新中國人才工作的高度緊迫性和極端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正如朱德指出的,“我們是在遺產很少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家業的”。要把國家建設好,必須依靠人才。但在舊中國,科學技術落后,經濟發展緩慢。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科學技術人員隻有不到5 萬人,整個國家幾乎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面臨著驚人的人才缺口問題。對此,朱德用“我們的技術人員這樣少,這樣缺乏”的“兩個這樣”的表述,突出表達了對新中國面臨的人才特別是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窘境的憂慮。在直面新中國人才高度緊缺的嚴峻現實的基礎上,朱德將人才與推進國家工業化、發展科學技術和建設現代化的國防軍緊密聯系在一起,多次強調人才對新中國各項事業的極端重要性。

(一)推進國家工業化的需要

推進國家工業化,把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是擺脫貧窮落后面貌、實現國家富強的基礎性任務和戰略目標。早在1949 年7 月1 日,朱德在參加北平各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8 周年大會時就指出,革命勝利后,“更偉大、更艱苦、更復雜的任務還在前面”,“我們應當在偉大的經濟建設中,把我們的國家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隻有我們的工業發展了,在經濟上不依賴外國了,我們民族的獨立自主才有基礎,我們人民的生活幸福才有保障”。推進國家工業化、搞經濟建設,必須要有一大批掌握工業技術的人才。為此,朱德大力倡導“學習技術,尊重技術,掌握技術”,強調“依靠技術建設國家”。1949年 6月,他在天津市解放后首屆工程師節紀念大會上指出:“中國資源豐富,人民勤勞而且富於智慧,華北和東北有較好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的基礎,還有一部分有學識、有經驗的工程師、技師和熟練工人,這些都是我們從事建設的既有的優良的條件”,他勉勵工程技術人員“把一切技術貢獻給人民自己的國家”。

(二)發展科學技術的需要

朱德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1949年 6月,他在中華全國第一次科學會議籌備會成立大會上明確指出:“中國要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科學的發展是很重要的”,“諸位都是將來建設新中國的很大力量”,要“團結起來”,“自力更生”,“使我們的國家很快地變為一個科學的新中國”。1950年 8月,他在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開幕式上重申科學的重要性,指出:“自然科學工作一定要同全國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與國防建設密切地結合起來。這對發展自然科學是個極為重要的條件。”1955年 12月至1956年 4月,朱德率團出訪羅馬尼亞、民主德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蘇聯和蒙古等國。他強烈地感受到,“現在我們需要的就是技術”,“要掌握最新技術成就,才能使我國的經濟迅速地趕上世界的先進水平”。在此基礎上,朱德深刻指出:“技術干部問題是關系到整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問題”,強烈呼吁對各類人員加強科學技術培養,加快對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塑造。為了更好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必須重視知識分子,積極培養各種有文化、懂技術的人才。朱德將掌握和創造科學技術的知識分子視為支撐新中國發展的珍貴資源。他指出,由於當前“我國的知識分子為數很少”,因此“決心為人民服務、有技術知識和業務知識的知識分子是國家重要的財富”,要求對他們高度重視和倍加珍惜,給予應有的尊重和關愛,發揮好他們的作用。

(三)建設現代化的國防軍的需要

國防是國家獨立自主的武力保障。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國防軍這個重大課題被突出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作為新中國國防和軍事工作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朱德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尤為關注。1949年 9月,他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發言時鄭重提出:“一定要建立一支統一的、現代化的、政治上堅定地為人民服務的強大的人民軍隊。”這就明確將現代化作為新中國人民軍隊建設的總目標和總任務提了出來。1950年8月,他還專門為人民解放軍題詞:“建設現代化的國防軍,反對侵略,保衛和平!”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過去基本上是單一的步兵類型的部隊。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空軍、海軍、裝甲兵等軍兵種建設步伐加快,這些新軍兵種對人才的技術素養要求很高,而在當時的條件下,短時間內相關人才難以較快地培養訓練到位,因此,技術人才的高度缺乏成為推進新軍兵種發展的明顯短板。朱德深知,實現軍隊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和關鍵要素是實現軍隊人才的現代化。因此,他將培養德才兼備的現代化軍事人才置於軍隊建設的優先地位,認為“沒有一支政治覺悟高,軍事素質好,專業能力強的干部隊伍,軍隊現代化是化不起來的”,“如果不能掌握復雜的武器技術和學會指揮諸軍兵種的聯合作戰,就不能戰勝敵人”。為此,1950年 10月 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的閱兵式上,朱德號召全體指戰員“毫不滿足地認真學習,熟練掌握新的技術,學會諸兵種聯合作戰的本領,提高現代軍事科學和指揮藝術的水平……為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國防軍而奮斗”。1954年 4月,朱德在出席解放軍軍事學院舉行的國家考試活動時再次強調:“如果沒有一大批與現代化軍隊要求相適應的軍事的指揮干部和政治干部,要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是不可能的”,為此他強烈要求各學院、各學校“應明確認識自己在國防現代化的建軍任務中所負培養干部的重大責任”。

二、關於在“團結、教育、改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舊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

針對全國范圍內人才嚴重匱乏的實際狀況,1949年 11月,中共中央發出的《關於舊人員處理問題的指示》明確提出,“對於國民黨的舊工作人員”,除了“反動有據或劣跡昭著的分子”,其他“只要有一技之長”,“一概予以維持,不要裁減”。這為合理妥善地使用舊人員中的各類專業人才提供了明確的政策依據,也充分彰顯了我們黨長期以來在人才政策上的高度開放性和廣泛包容性。朱德主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為我國的建設事業服務”,他認為,“對於舊的知識分子、科學家、公教人員等,除有嚴重政治問題的以外,都應該予以使用和信任”,“經過團結、教育、改造”等環節的工作,使他們“變為有用的人”,從而實現“把他們都充分地調動起來”以更好建設我們的國家這一根本目的。

(一)充分挖掘和有效發揮舊專業技術人才在推進國家工業化中的作用

為應對推進國家工業化對干部的迫切需求,中共中央專門作出決定,強調“統一調配干部,團結、改造原有技術人員及大量培養、訓練干部,以解決工業建設及其他方面迫切需要的干部問題,這是當前黨的組織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並提出要加強對原有技術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積極發揮其技術專長的作用”。朱德以其對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才結構狀況的深刻洞察與准確認知,也提出必須立足當下,積極鞏固好現有的人才資源這個“基本盤”,對原有各類專業人才給予充分合理的使用,及時打消和解除他們思想與精神上的顧慮,杜絕一切人才廢置、棄置等現象的發生。

朱德多次在重要會議上明確表達了合理使用好現有專業技術人才的高度必要性和空前緊迫性。1950年初,他在出席機械工業會議時指出,在當前這樣的人才嚴重緊缺情況下,如果對本已經十分有限的專業技術人員“再使用不當,不能讓他們很好地工作,貢獻力量給國家”,那麼“對我們的工業建設將是一個不可補償的損失”。同年 5月,他在全國鋼鐵質量會議上進一步表示,“要團結現有人員”,“發揮每個人的長處,把生產搞好”。1951年 9月,他就 1952年的工業生產計劃提出若干意見,其中特別強調,在目前情況下,要“充分發揮現有的工程技術人員、熟練工人的作用,擴大生產”。新中國成立后“幾年來的經驗証明,原有技術人員中的絕大多數是可以改造過來為人民服務的”,他們是新中國人才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教育改造原國民黨軍隊中的技術人才,以用其長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審時度勢,開始籌劃建立空軍、海軍等技術軍種。1949年 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的決議,明確提出 1949年及 1950年“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及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人民空軍、人民海軍在創建之初,其主要人員基本上是從陸軍系統調配,專業的空軍、海軍人才明顯匱乏,幾乎是從零起步。此時原國民黨空軍、海軍技術人員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人才資源。

朱德認為,經過教育改造后的原國民黨空軍、海軍技術人員完全可以實現為我所用,從而為盡快建成一支新式的、強大的人民空軍和人民海軍提供人才支撐。他要求從政治的高度充分挖掘和科學利用好這部分十分寶貴而特殊的人才資源。1950年 3月,在空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朱德明確將充分利用好原國民黨空軍中的技術人才定位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他指出:“隨著形勢的發展,從國民黨那裡過來了大批的技術人員,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政治任務:很好地去爭取和改造他們”,“如果我們認真地做好團結、教育、改造工作,量才使用,對空軍事業的發展是有相當幫助的”。一個月后,朱德在空軍參謀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對空軍中的起義和接收人員,“要加強對他們的政治教育,改造他們的思想和作風,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經過團結教育改造工作,充分發揮好他們的專業作用,“把他們之中表現好的升為助教,並號召我們的同志也向他們學習”,“使他們和我們一起來建設新中國的空軍”。對待海軍方面的人才也是如此。1949年 10月 10日,朱德同毛澤東聯名致電起義的國民黨海防第一艦隊旗艦“長治號”全體人員,在對他們英勇起義行動表示祝賀的同時,對他們在新中國海軍建設中發揮作用寄予了殷切期望,明確表示希望他們“努力學習,積極參加中國人民海軍建設和完成解放中國全境的偉大事業”。

三、關於現代化人才的自我培養

在利用好舊人才的同時,還要積極培養出新人才,這是從根本上不斷發展壯大我國人才隊伍的關鍵所在。為此,朱德以深謀遠慮的戰略思維,反復強調要抓緊培養自己的人才,要求重視辦好學校特別是軍校,還特別關注青少年人才和婦女人才的培養。

(一)抓緊培養自己的人才

新生的共和國各方面條件都還比較薄弱,在這種情況下試圖完全實現人才的自我培養並不現實。當時,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為新中國的人才培養和建設給予了多方面的大力支持,為我國人才工作的開局提供了重要外部幫助。朱德在充分肯定外部支持必要性的同時,強調要不斷提升人才的自我培養能力,把人才培養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充分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帝國主義和台灣蔣介石政權常利用空中優勢對大陸進行襲擾。新中國對防空人才的需求極為強烈。1950年 1月,朱德在給解放軍防空學校領導的復信中強調,無論教員、學生都“應向蘇聯同志學習”,但“更希望你們自己努力學習”,“要長期打算”,“不僅辦高射炮班,並且要辦重炮兵學校、山野炮學校及其他炮兵訓練班”,與此同時,還要“造成許多炮兵專科教員”。朱德的意思很明確,要認真做好統籌謀劃和全面布局,以實現兩個方面的人才培養目標:一是盡快形成新中國多維度、立體式的防空人才培養體系,積極加強各種類型防空人才的培養,為共和國的防空事業輸送大量優秀人才﹔二是在此基礎上,努力在更高層面上盡早造就一支我們自己的、致力於培養防空人才的優良師資隊伍,從而形成新中國自主的、強有力的防空人才培養鏈條,以此不斷增強新中國的國防特別是防空軍事實力。

針對我國工程技術人才嚴重匱乏的整體現狀,朱德也十分清醒地認識到要抓緊自己培養。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在視察石景山鋼鐵廠時,對駐廠的幾位軍代表語重心長地說:“過去我們都是打仗的,懂得放槍放炮,不懂得煉鐵煉鋼﹔現在要搞建設,不懂怎麼成呢?國內外的敵人看著我們,他們算定我們搞不成。怎麼辦呢?就要學習,向老工人學習,向技術人員學習,拜他們為師,老老實實地學,恭恭敬敬地學,只要鑽進去,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你們就能變成搞鋼鐵的行家。”在 1950年 2月召開的機械工業會議上,朱德要求通過“新”“老”人員共同成長進步,來大力造就工業技術人才。他強調:“必須大量地培養和提拔新的技術工人和技術人員,組織工人學習文化和技術,號召老干部學習技術。”1952年,他在對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建議時專門強調,要“在大量聘請蘇聯專家的同時,抓緊培養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努力使新中國工程技術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了造就更多的工業技術人才,1953年 7月,朱德在高等工業學校行政會議上要求,必須切實擔負起“培養大批德才兼備、體質健康的工業建設干部的責任”。

(二)重視辦好學校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朱德長期領導軍隊工作,本身又是中國近代三大著名講武堂之一——雲南陸軍講武堂“科班”出身,對辦好軍校、抓好軍事人才教育培養尤為關注。1950年 11月,朱德在全國首次軍事學校工作會議上指出,回顧人民軍隊 20多年發展歷程,“軍事教育從未間斷過,如軍事學校、教導隊、訓練班、軍事隊、政治隊等”,“培養了許多干部”,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人才支撐,必須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

朱德認為,在新的形勢下,軍校建設要走在軍隊建設的前面,強調“學校教育要正規化,隻有在學校裡學了出去才能正規化”,“建設正規化的學校,培養訓練干部,是我們國家當前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他看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受動蕩戰爭環境的制約,“過去的干部是從兵中來的”,這種做法有其歷史必然性,但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新形勢下就不能簡單復制和沿襲,而必須對干部人才的來源與產生方式切實加以改進,“今后要有知識的經過學校培養的人才能行”,要“靠干部去教戰士,要培養干部”,隻有這樣才能勝任現代化軍事斗爭對知識與素質的更高要求。1951年 9月,朱德在第二次全國軍事學校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辦好學校是建設軍隊的第一項重要工作”,“隻有好的學校才能給我們培養訓練出好的干部”。也就是說,必須通過正規化的軍事教育為人民軍隊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隻有這樣才能不斷推進軍隊現代化和持續提升部隊戰斗力。朱德的這些重要思想和觀點,對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加快軍事院校的建設與發展產生了積極推動作用。

(三)重視青少年人才和婦女人才的培養

朱德以深邃的戰略眼光高度重視青少年人才的培養,把他們作為推動新中國發展朝氣蓬勃的重要力量,殷切希望“新的一代青年都真正成為能文能武,樣樣精通的新中國建設人材”。1950年 6月 1日,他在首都“六一”兒童節慶祝大會上,勉勵小朋友們“努力學習,學會各種科學知識,並把身體鍛煉強壯,准備將來參加建設新中國的工作,把貧窮的落后的中國變成有高度文化的強大工業基礎的中國”。1951年 7月,朱德在出席中華全國學生第十五屆代表大會閉幕式時,要求廣大青年學生作為“建設新中國的重要后備力量”,一定要“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同時“學習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各種科學知識”,“學好本領,准備力量,參加建設我們這個偉大、可愛的祖國”。1953年 11月,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工作會議開幕式上,朱德再次呼吁,要加強對青少年人才的培養,積極“引導全國的少年兒童立志做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優秀勞動者”﹔同時提出,“培養和教育新生的一代是光榮的同時也是艱巨的任務”,希望大家“能以最大的熱情來擔負這個工作”。朱德還十分關注軍隊青年人才的成長。1950年 10月,他在出席解放軍全軍青年工作會議時提出,“青年在文化學習以及新的軍事科學技術的學習中,要起先鋒帶頭作用”,要著力“培植千百萬個青年戰斗英雄”。

與此同時,朱德也十分關心和尊重女性人才的發展。他認為,新中國的成立為廣大婦女的成長成才和價值實現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台,一大批優秀女性已經或即將在新中國建設中嶄露頭角。1952年 3月 8日,在首都各界慶祝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大會上,朱德熱情鼓勵新中國女性在國家建設崗位上充分發揮作用、施展才能,充滿信心地期待新中國的女性隊伍中“出現各種專門人才,出現許多科學家、設計師、工程師等”,勉勵廣大婦女“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術,並且參加到實際斗爭中去”,為新中國的建設一展身手,積極地貢獻“智慧和創造性”。同日,朱德在出席新中國第一批女航空人員“三八”起飛典禮時,再次表達了對新中國大批優秀女性人才的涌現所持有的堅定信心,熱切相信“中國婦女在祖國建設事業的各種崗位上應當出現各種專門人才”,並指出這也是“中國婦女徹底解放自己和參加祖國經濟建設最實際的步驟”。

四、關於人才培養的原則

朱德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立足新中國發展實際,准確把握人才的成長特點,提出了科學的人才培養原則。

(一)堅持政治和業務相統一

朱德認為,人才的培養必須遵循政治和業務相統一的原則,他形象而直觀地提出了“政治加技術,才能百戰百勝”的人才培養思路,廣泛宣傳黨的德才兼備的人才觀。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朱德就諄諄告誡:“一個人,如果不能在思想上不斷提高自己,不能在業務上每天追求進步,他一定是做不好任何工作的”,因此,“一定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政策,拿來和自己的業務結合起來”。在朱德看來,在政治和業務兩者中如果有任何一方面的缺失,對人的成長進步都會產生重大制約性影響,特別是一個人如果“政治思想不進步,那麼盡管他學了再大的本領,也是沒有用處的”。為此,他要求一定要堅持政治修養和業務能力“雙提升”。針對不同專業特長和類型領域的人才,朱德都明確提出了必須堅持政治和業務相統一的要求。比如,1949年 10月,和參加第一次全國公安工作會議的高級干部談話時,朱德要求大家必須“好好學習政治”,同時“學習先進的公安工作技術”,隻有這樣,“才能擔起這副重擔子”。1950年 1月,在出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大會時,朱德對新形勢下文藝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首先“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此基礎上“還要有高度的藝術水平”,實現“政治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作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更是對肩負共和國安全重任的軍隊人才提出了嚴格要求,把“必須有高度軍事素質與政治素質”作為保証和提升部隊戰斗力的基石。朱德認為,始終注重政治性與專業性的緊密結合,是長期以來人民軍隊能夠一直保持旺盛革命斗志和強勁戰斗力的重要因素。1950年 3月,他在出席空軍政治工作會議時強調:“不僅要保証空軍的成員忠實可靠、勇敢堅定,還要保証他們學會技術,把政治和技術很好地結合起來。”同年 12月,他在全軍第一次宣傳、教育、文化工作會議上指出:“高度的政治自覺與文化的教育,是我們部隊政治工作的基礎,是鞏固與發揮部隊戰斗力的源泉,是我們爭取勝利的重要武器。”1951年 9月,朱德在海軍第一次政治工作會議上,再次要求政治與業務相結合,並就海軍政治工作提出了“兩個保証”的目標任務:“保証黨的領導,要使全體人員具有忠於人民、忠於祖國的思想和嚴格的革命紀律性”﹔“保証全體指戰員學會現代化的海軍技術”。這就為加強海軍人才建設,推進海軍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1954年 4月,朱德在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干部會上要求大家,不但“在軍事學識上要不斷進步”,而且“政治思想上也要不斷進步”,隻有這樣“才是我們黨所要求的德才兼備的干部”。當月,他在出席解放軍軍事學院舉行的國家考試活動時,對“干部必須是有德有才”進行了詳細闡釋,即“必須忠心耿耿地為保衛社會主義事業而服務,努力學習,使自己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基礎”﹔必須“有現代化軍事科學知識和為掌握現代化軍事科學技術所必需的文化水平,並能掌握業務,富有革命事業心”。朱德關於“干部必須是有德有才”的人才觀,對於開展新中國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實踐中發現、選拔和鍛造人才,一直是我們黨大力貫徹實施的人才培養方針。朱德大力倡導學用一致的人才培育模式。

1950年 10月,他在出席我們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開學典禮時,要求學校在今后的人才培養中“堅持和貫徹教學與實際相結合的方針”,並強調這是“最科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培養各種實際建設工作干部所不可缺少的方法”,而且已經得到時間和實踐的充分檢驗,“中國和外國、過去和現在的經驗都証明,這個方法是正確的”。朱德關於教育活動必須堅持教學與實際相結合的要求,對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新中國高等學校開展人才培養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德認為,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指向,就是使人才能夠在實踐中“發揮其最大的作用,使各人都能真正盡他的能力做實際的工作”。1950年 1月,他在出席鐵道部 1950年全國工程政治工作會議時,提出“工程師和專家要到現場去,到群眾中去發揮力量,充實自己”。工程技術人才隻有深入到一線、到人民群眾中施展專業才華,才能有效發揮出人才的實際功能與作用。1951年 9月,在第二次全國軍事學校工作會議上,朱德就軍事人才的培養明確指出:“在教育計劃的貫徹執行中,要注意學用一致,要適合軍隊建設的需要,不要軍隊搞一套,學校又搞一套。”朱德要求,必須將學習與應用的緊密聯系作為開展人才培養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用促學,使學習的內容能夠真正對接、積極服務、緊密應用於實際。朱德倡導的這種學用一致的人才培養觀,為新中國的教育工作確立了基本原則和方針。

新中國成立初期,朱德懷著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強烈期望,以及對人才成長和培養事業發自內心的關心支持,立足中國現實國情,深刻思考民族未來,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對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性意見和建設思路,為新中國人才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謀篇布局、設計藍圖並積極推進實施,充分彰顯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人才這個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上的遠見卓識,也為我們今天進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歷史啟迪。

(作者系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

(來源:《黨的文獻》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