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打開一扇記憶之窗
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出品,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江蘇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攝制的微紀錄片《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用“小切口”呈現“大主題”,講述了周恩來從出生到新中國成立前的18個故事。創作團隊側重於從生活場景出發,每集以“相冊”為引線,從珍貴的一手資料中尋找素材,把關於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等鮮為人知的人生片段,濃縮到6至10分鐘的講述中,讓真實生動的偉人形象躍然於影像之上。該片以碎片化的講述拼貼出周恩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光輝一生,呈現出偉人與時代互相成就的壯麗史詩,喚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在內容選擇上,創作團隊著力突出能體現周恩來性格和品質的關鍵詞,即“磨難”“大愛”“溫情”。《兩位母親》《勞山遇險》《生死長征路》《彎曲的右臂》等分集圍繞“磨難”的關鍵詞展開,講述周恩來少年喪母,一生20多次歷險,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黃埔歲月》《紅岩記憶》《聯結世界的橋梁》《談判生涯老了周恩來》《隱蔽戰線總指揮》《周公確有吐握之勞》等分集以“大愛”為關鍵詞,展現他胸懷對黨、國家、民族的大愛,在關鍵時刻從不退縮、勇於擔當的品質﹔《革命家的愛情》《喪親之痛》《我是江浙人》《親愛的周叔叔和鄧媽媽》《姓張的朋友》等分集則圍繞“溫情”這一關鍵詞展開,通過細膩呈現周恩來與鄧穎超相濡以沫的革命愛情、對親友的深厚情誼、對普通群眾的真摯關懷,彰顯這位偉人身上溫暖而富有魅力的人性光輝。微紀錄片通過豐富的歷史照片和影像資料多角度還原歷史真實,從觀眾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中捕捉細節,並進行藝術提煉、重組,拼合成一幅有溫度、有筋骨、有情懷的偉人畫像,讓崇高理想與人間煙火在小屏幕交相輝映。
在敘事手法上,該片跳出了文獻紀錄片擅長宏大敘事的慣性思維,以日常化、情景化敘事將觀眾帶入充滿人情味的生活現場。比如,《喪親之痛》分集以父親的照片開篇:周恩來皮夾子裡放著一張照片,背面寫著“爹爹遺像”四個字。當鏡頭緩緩推近照片背面的字跡時,觀眾能穿越時空,感受到周恩來的堅忍和深情。諸如此類的內容還有很多,都以情感為紐帶、以細節為載體,通過日常物件的符號化呈現,構建起觀眾與歷史人物的情感連接。此外,創作團隊還深諳“微敘事”法則,在幾分鐘的時間裡構筑起完整的敘事結構。每集開篇猶如打開一扇記憶之窗,中間精心設計故事懸念與情感反轉,結尾則留下悠長的歷史回響,在起承轉合間暗藏敘事巧思。這種獨特的敘事藝術,讓歷史人物不再抽象,而是可感知。
微紀錄片《紅相冊·周恩來的故事》是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挖掘獨特的紅色史料優勢,運用新媒體講好領袖故事的最新成果。節目所依據的文字和影像,均是建立在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研究組和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周恩來研究處40余年開展周恩來生平思想編研工作基礎之上。創作團隊憑借對黨史文獻資料的精准把握和嫻熟運用,從海量資料中凝練“點”狀素材,萃取亮眼吸睛的精華進行故事化改編,不僅做到了權威、准確、專業,更以創新性的藝術表達滿足了觀眾的多樣化、趣味性觀看需求。這種探索為新時代主旋律影視創作提供了“以輕馭重”的敘事范式。
(作者:張延利,系廣電新視點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
來源:《光明日報》( 2025年04月23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