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聯動 聚勢共贏
——川渝地區黨史工作開啟合作發展新征程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年來,川渝兩省市黨史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史和文獻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四川、重慶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服務國家戰略大局,強化“一盤棋”思維,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可持續的協作體系,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了強大紅色動能。
一、強化制度引領,協同構建區域合作新格局
川渝兩省市黨史部門自覺提高政治站位,率先在全國建立跨省域黨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創新形成“年度主題推進、五年規劃統籌”的常態化合作范式。2020年5月簽訂《協同推進川渝兩地黨史研究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資料征編、課題研究、學術交流、宣傳教育、成果轉化、黨史培訓等領域開展協同合作。2025年1月簽訂《川渝兩地進一步加強黨史研究合作協議》,重點聚焦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川渝黨組織及黨史人物研究、重慶建制沿革及川渝黨組織變遷史研究(1949年12月—1997年6月)、新時代黨史資料征編和專題研究等方面開展深化合作,著力打造全國跨區域合作示范樣板。
縣(市、區)級層面,黨史研究合作呈現“多點開花、區域聯動、縱深推進”的態勢。四川省武勝縣與重慶市合川區、銅梁區、潼南區簽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黨史地方志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四川省遂寧市、安岳縣、廣安市廣安區、武勝縣與重慶市合川區、大足區、銅梁區、潼南區簽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八市區縣史志工作合作框架協議》,四川省樂山市與重慶市武隆區簽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四川樂山—重慶武隆史志工作交流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史志業務合作機制,打造史志聯動研究合作新范式。成都市青白江區、新都區、金堂縣與重慶市奉節縣、巫溪縣、巫山縣簽訂《推動黨史工作高質量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創新實施黨史資料共享、紅色景點聯建等六大機制,形成“雙核聯動、多點協同”的區域協作網絡。達州市宣漢縣、開江縣與重慶市開州區簽訂《“萬達開”川渝地區黨史融合發展框架協議》,聯合打造紅色文化共享品牌,積極探索差異化協同發展路徑。這些創新實踐結合地方特色,形成一系列制度性安排,為成渝地區黨史工作一體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基層經驗。
二、深耕主責主業,聯動打造資政育人新標杆
近年來,川渝兩省市黨史部門協同開展黨史著作編寫、黨史專題研究、黨史資料征集,黨史研究水平進一步提升。聯合提升基本著作編寫質量,協同推進《中國共產黨四川歷史》(第三卷)和《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第三卷)編撰工作,實現史料互通、經驗互鑒。聯合開展專題研究和資料征編,編撰出版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錄(2020—2024)》獲評2024年度川渝機關黨建協同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優秀案例”,其全景式記錄、系統性梳理為區域發展研究提供了權威史料支撐。
聚焦成渝地區重大黨史事件、重要黨史人物以及區域發展共性課題,建立科研聯合攻關機制。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周年、重慶地委成立100周年、瀘順起義100周年、南方局成立90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協同推出合作項目,實施“史料征集—專題研究—成果轉化”全鏈條管理。共同推出《共筑增長極 同聚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周年歷程與啟示》等研究成果,切實發揮黨史資政育人作用,兩省市黨史部門在“互訪互往”“互動互助”“互學互鑒”中合作更加緊密。
三、弘揚紅色文化,攜手開創融合發展新局面
川渝黨史部門攜手開展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探索紅色文旅創新布局、融合發展,收獲良好社會反響。川、渝、湘、鄂、黔五省市黨史部門聯合舉辦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歷史價值與新時代鄉村振興研討會,進一步挖掘、研究和宣傳革命老區歷史價值,形成跨省域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新模式。川、陝、渝三地相關縣(市、區)共同推進川陝片區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在紅色培訓、文旅開發等領域實現“規劃同圖、建設同步、品牌同塑”,有力帶動了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綜合可持續發展。
四川省廣安市、南充市、資陽市、達州市與重慶市開州區、江津區六方攜手,聯動整合川渝兩地優勢紅色資源,共同打造“偉人將帥故裡行·川渝聯線”品牌,推動紅色文化傳播從“物理整合”向“化學融合”躍升。四川省自貢市與重慶市綦江區積極開展黨史資源共享交流,形成紅色旅游資源資料兩地共享機制,共同構建跨區域“大黨史”工作格局。四川省遂寧市與重慶市潼南區、銅梁區聯合開展“紅色場館聯盟”系列主題巡展巡講活動,大力推動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遂潼川渝毗鄰地區黨史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五年來,川渝兩省市黨史部門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以機制共建突破地域壁壘,以課題共研提煉治理智慧,以資源共享傳承紅色基因,推動黨史工作深度融入國家戰略,持續深化“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實踐探索,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更多黨史智慧和力量。
(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 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