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家風家教二三事

作者:王香平    發布時間:2025-04-24    來源:2025年第4期《黨建》雜志
分享到 :

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群眾看領導干部,往往要看領導干部子女和親屬,往往從這裡來判斷領導干部是否廉潔奉公,進而來看黨風廉政建設的成效。毛澤東同志曾給自己定下三條原則:念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奮斗一生、奉獻一生的毛澤東,在嚴格管教子女和對待親屬方面可謂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留下許多讓人敬佩感懷的佳話。

“制度和紀律要做你的主!”

1948年5月,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從山東參加土改后來到西柏坡,在中央宣傳部任編輯助理。這時,革命烈士劉謙初的女兒劉思齊到西柏坡探親。兩個原本就已經認識的年輕人接觸久了,相互產生了情愫。后來,隨著感情日漸加深,兩人都希望能早日完婚。於是,毛岸英和劉思齊就婚事問題去征求毛澤東的意見。

知道兩人來意后,毛澤東表示都是革命家庭,志同道合,同意他們的婚事。談話就要結束時,毛澤東突然問了一句劉思齊的年齡。之后,毛澤東沉默了片刻,對劉思齊說,你還不到18周歲,不著急吧,過幾個月,滿18歲再結婚吧。

劉思齊看向毛岸英。毛岸英表示同意父親意見。兩個人便起身離開了。

沒過一會兒,毛岸英又回到毛澤東的住處。毛岸英低著頭說,我想結婚后專心學習和工作,這樣,就不必在這方面花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了。劉思齊年齡就差幾個月,不是什麼問題。毛澤東生氣地表示:差一天也不行!按照解放區的法律:男滿20歲、女滿18歲才能結婚。毛岸英帶著懇求的口氣說,我自己的事情還是讓我自己做主吧!毛澤東嚴厲地說,你找誰結婚由你做主,但是結婚年齡不到,你做得了主嗎?制度和紀律要做你的主!

毛岸英沒料到父親會跟他發這麼大脾氣,帶著一肚子委屈走了。幾天后,毛岸英終於想通了,主動向父親作了檢討,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表示等革命成功以后再結婚。看到兒子終於明白過來,毛澤東表示很好,並稱贊兒子是一個模范的守法者。新中國成立后,毛岸英和劉思齊舉行了簡朴而又庄重的婚禮。

毛澤東對子女的嚴格管束和嚴厲要求,不僅體現在涉及法律、規章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也體現在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小節上,有時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誰叫她是毛澤東的女兒呢?”

1960年冬天,正是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候。當時,毛澤東的女兒李訥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書,常常兩三個星期才回一趟家。有一次,衛士尹荊山找了一個機會去看望李訥,見她臉色很不好,以為她是生病了。可一問才知道,李訥近幾個星期一直在忍受飢餓的折磨。李訥覺得自己是一名共青團員,應該分擔國家困難,就主動降低了自己的糧食定量,在學校報糧食定量時,隻報了27斤。毛澤東知道這件事后還表揚了她。但是,忍受飢餓的考驗絕不是報定量時想得那麼簡單。李訥上課時,肚子總是咕嚕咕嚕地叫,精神難以集中。尹荊山回來后,向衛士長李銀橋報告了這個情況。后來,李銀橋悄悄給李訥送去了一包餅干。然而,這樣一次“特殊化”待遇,還是被毛澤東知道了。毛澤東嚴肅批評李銀橋:“三令五申,為什麼還要搞特殊化?”李銀橋心裡委屈,辯解說也有別的家長給孩子送東西的。毛澤東態度堅決地說:“我的孩子,一塊餅干也不許送。”

不久后的一個星期天,李訥回到家裡。飯桌上,毛澤東看見女兒吃飯時“狼吞虎咽”的樣子:不僅飯菜吃得干干淨淨,連一片蔥花也不放過,最后還要用饅頭把盤子裡的湯汁擦得一點兒不剩。尹荊山覺得李訥在學校太苦了,斗膽提出給孩子一些照顧,被毛澤東一口回絕。毛澤東還明確表示:李訥是學生,按規定,不該享受的就不能享受。“還是那句話,誰叫她是毛澤東的女兒呢?”

那時,李訥從北京大學乘公共汽車到中南海至少要換兩次車,兩頭還要步行很長的路。有一個周末,李訥放學很晚。李銀橋考慮到女孩子獨自走夜路不安全,便瞞著毛澤東把汽車開到校外僻靜處后,去宿舍悄悄把李訥叫出來,接回了家。李銀橋認為這樣做無人知曉,不會造成什麼不良影響,但沒想到還是被發現了,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

作為億萬人民敬仰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僅沒有讓自己的子女們得到過任何“特殊照顧”,反而經常告誡他們要夾著尾巴做人。毛澤東對子女如此要求,對待自己的其他親屬也是從未給予任何“特殊待遇”。

“完全和眾人一樣,不能有任何特殊”

毛澤東對家鄉的親朋故舊要求一向非常嚴格,不搞任何特殊化。早在1950年5月27日,毛澤東就致信湖南湘鄉縣縣長劉亞南,對舅舅文家親屬的待遇問題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至於文家(我的舅家)生活困難要求救濟一節,只能從減租和土改中照一般農民那樣去解決,不能給以特殊救濟,以免引起一般人民不滿。”

1954年,毛澤東的表侄文炳璋轉業回到家鄉,擔任湘鄉縣石城鄉武裝部部長。到職后,他發現親屬中有人因去北京見過毛主席,開始說大話,有的甚至不大聽從地方干部的管理,於是給毛澤東寫信匯報情況。毛澤東看到文炳璋的來信后,非常重視,也非常生氣,給湘鄉縣石城鄉黨支部和鄉政府寫了一封長信:

“我的親戚唐家圫文家,過去幾年常有人來北京看我。回去之后,有些人驕傲起來,不大服政府管,這是不對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鄉裡眾人一樣,服從黨與政府的領導,勤耕守法,不應特殊。請你們不要因為文家是我的親戚,覺得不好放手管理。我的態度是:第一、因為他們是勞動人民,又是我的親戚,我是愛他們的。第二、因為我愛他們,我就希望他們進步,勤耕守法,參加互助合作組織,完全和眾人一樣,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為,應受批評,不應因為他們是我的親戚就不批評他們的缺點錯誤……並請你們將我這信及文炳璋的信給唐家圫的人們看,幫助他們改正缺點錯誤。”

毛澤東對親屬的嚴格要求,不僅體現了他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些封建社會糟粕的深惡痛絕和堅決抵制,也生動詮釋了他所倡導的“共產黨員、黨的干部、黨的領袖應該有的性格和作風”。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在良好家風家教方面,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培育形成的紅色家風,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無私品格、高尚情操和革命風范,也成為我們黨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能夠不斷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紅色基因。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

來源:《黨建》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