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覺醒

作者:    發布時間:2025-05-09   
分享到 :

黃河壺口瀑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開欄的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崢嶸歲月,文藝工作者以筆為槍,創作出了諸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匯聚中華兒女高昂的激情,奏響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為抗戰勝利和民族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即日起,本報推出“致敬經典”欄目,讓我們重溫那些文藝經典,弘揚抗戰精神,汲取奮進力量,繼續勇毅前行。

-----------------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裡,游擊健兒逞英豪……”

站在黃河壺口瀑布岸邊,隨著一聲聲咆哮巨響,冰雪融化,春天蘇醒,我的腦海裡閃現出大型合唱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奏響的情景。在中華民族危難時刻,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激昂旋律從這裡迸發,吹響了抗敵救亡的號角,化作“可頂十萬毛瑟槍”的民族吶喊。

1938年10月,黃河壺口圪針灘渡口。一邊是滾滾的河水,一邊是拉纖的船夫,喊著高亢的號子,在巨浪與激流中奮勇前行。船夫們剛強不屈、與大自然抗爭的精神,深深震撼著抗敵演劇三隊的隊員,其中就包括詩人光未然,當時他們正在岸邊等船,准備東渡黃河。

“紅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新中國成立后,那個震撼人心的場景還刻印在光未然的腦海裡:“那次渡河和觀賞壺口瀑布的感受,使我產生了創作的形象、靈感和激情的沖動。”

1939年初,光未然因行軍時不幸墜馬受傷到延安治療。在醫院裡,他有了難得的閑暇時光。躺在病床上,船夫和狂風巨浪搏斗的場景,華夏兒女抗擊日寇的英姿,不時在腦海裡浮現。對民族命運的憂慮,與日本強盜的抗爭,就像兩隻拳頭,擊打著光未然的胸膛。他決定,創作一部以黃河為背景,禮贊中華民族偉大抗戰精神的作品。

藝術家的心都是相通的。光未然的想法,得到了前來探望他的好友冼星海的支持。他們相識於1937年,在上海一次歌詠大會上,光未然看到冼星海正在教唱自己作詞的歌曲,被他的激情和才華吸引。從此,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創作了不少抗戰歌曲。這一次,聽著光未然的激情講述,冼星海充滿期待。但他覺得母親河的博大胸懷和精神內涵,是一首詩難以詮釋的。他建議寫成一部由多種吟誦樣式組成的大合唱。

在醫院裡,光未然忍著傷痛用心構思,完全忘記自己是病人。由於不能執筆,他隻得將想好的內容口述給同事胡志濤,請他幫忙記下來。黃河的偉大和厚重、黃河的屈辱與抗爭、黃河的憤怒與覺醒……澎湃的激情,就像開閘的洪水,一瀉千裡。5天時間,四百多行詩句,《黃河大合唱》的八首歌詞就這樣誕生了。

1939年3月11日晚上,抗敵演劇三隊舉行歌詞朗誦會,光未然朗誦了自己剛剛完成的心血之作:“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昏暗的煤油燈,擋不住詩人眼中的光芒。四百多行詩句,光未然一氣呵成,高亢的激情深深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應邀參會的冼星海,更是被這部大氣磅礡、震撼人心的作品打動,禁不住起身,上前一把抓住歌詞,激動地說:“我有把握把它譜好!”

其實,在此之前冼星海以黃河為主題進行過創作,為電影《壯志凌雲》寫過一首反映黃河地區人民生活場景的《拉犁歌》。起初,由於缺少對華北生活的了解,創作的曲子欠缺大氣渾厚的氛圍。他跟隨攝制組到了開封、鄭州等地,實地感受了中原文化后,才譜寫出后來貼近黃河文化的《拉犁歌》。

這次不同,當冼星海看到《黃河大合唱》,靈魂瞬間受到洗禮,創作的欲望和靈感從心底迸發。

如今,在延安魯藝舊址東山上,冼星海居住過的土窯洞已被重新修復並布置成專題紀念館。我看到,窯洞內牆上的老照片中,冼星海裹著棉大衣,在窯洞臨窗的小炕桌前,右手執筆、眉頭微皺。他專注的神情,仿佛將我帶回曾經的崢嶸歲月,他在延安潛心創作的時光……

延安的早春依然寒冷。冼星海的夫人錢韻玲曾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我們用一小盆炭火取暖,我有時看他寫累了,就煮一點紅棗給他吃。那時候延安的木炭還是很缺乏的,夜深人靜時,炭火熄了,窯洞裡非常冷,但星海的創作熱情卻比火焰還要熱!”

創作《黃河大合唱》過程中,冼星海始終處於一種激動的狀態,和留學回國初期表現出的抑郁、悲憤完全不同。那時,他回國后,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擔任音樂系主任,對黨的先進性有了更深理解,對黨領導人民取得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決心更加堅定。

那幾天冼星海病了,他全然不顧,完全沉浸於創作之中。錢韻玲回憶:“星海那些日子常常徹夜不眠,有時剛剛躺下,突然又爬了起來,對著歌詞哼唱起來。”有時,他會把光未然和戰友請來描述黃河的壯觀、渡河的驚險,學唱船夫號子。有時,還會跑到延河岸邊,看著奔騰的河水,仿佛看到千百萬中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不怕犧牲,保衛祖國的勇敢身影。

寫到動情處,冼星海會熱淚盈眶。有一次,因過於激動,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煙斗敲斷了。光未然回憶說,冼星海有創作時吃糖果的習慣,當時延安很難買到,他就托人買來兩斤白糖。寫累了,冼星海就捏一點送到嘴裡。光未然開玩笑說:“一瞬間,糖水便化作美妙的樂句了。”

今年86歲的冼妮娜,是冼星海唯一的女兒。據她講,當時為了給父親提神,母親特意制作一些“土咖啡”——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加點紅糖泡水。大家笑稱,白糖和“土咖啡”,釀就了《黃河大合唱》。

作品幾易其稿,經過六天六夜,用壞的筆尖在桌上堆成小山。終於,冼星海用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憎恨,讓黃河怒吼變成了抗敵強音。冼妮娜說,在父親心中,人民就是抗日的汪洋大海,如同黃河之水勢不可擋。就這樣,作曲家和詩人在黃河的震撼下,成就了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

《黃河大合唱》在激情中誕生,在炮火中成長。第一次排練,就趕上日本飛機在延安大轟炸,魯藝150多名師生毫不畏懼。據當時在音樂系第2期學習的王莘回憶,敵機的轟炸沒能破壞《黃河大合唱》的排練活動。冼星海和他們一起對著敵人大聲唱著“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取得巨大成功。毛澤東曾這樣評論《黃河大合唱》:百聽不厭。周恩來也為之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1939年6月,在譜出《黃河大合唱》不久,冼星海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就算我入黨的第一天,可以說,生命上最光榮的一天。我希望能改變我的思想和人生觀,去為無產階級的音樂來奮斗!”

一部藝術作品的不朽,在於其強大的感染力和穿越時空的影響力。直到今天,《黃河大合唱》依舊煥發著生命力,它的旋律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有人這樣評價《黃河大合唱》:“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只要聽到它,就會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作為有著26年軍齡的老兵,我深有感觸。記得多年前去某部“黃河連”採訪,正趕上部隊組織以《黃河大合唱》為主題的中秋晚會。舞台就設在黃河邊,背景是滔滔河水,威武的士兵、浩蕩的黃河,大合唱與黃河水仿佛融於一體,磅礡之勢令人震撼,無論什麼樣的豺狼虎豹,在英勇的中國人民面前都顯得那麼渺小。那一刻,現場的很多觀眾都流下了熱淚。

《黃河大合唱》的流傳,因其有著生動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藝術特征。早年,冼星海在巴黎留學,師從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學習了歐洲先進的音樂技巧和配器法。在《黃河大合唱》中,他就巧妙運用了中西結合的手法。

在演唱形式上也大膽創新,運用了獨唱、齊唱、輪唱、混聲合唱等形式,使各個樂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形成聯系,充分體現了冼星海創作追求與創作實踐的統一性。在他看來,這部作品除了有偉大的氣魄也有技巧,除了提出保衛家鄉的重要意義,也充滿了美和悲壯的情感。所以,冼星海認為《黃河大合唱》帶有更強的民眾性。

開篇《黃河船夫曲》,以勞動號子形式呈現。急促的旋律,動感的節拍,強烈的畫面感,仿佛讓人置身於黃河急流之中。第三樂章中,激昂的配樂,深情的朗誦,雖然沒有具體的歌唱旋律,但仍能讓聽眾感受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滄桑和厚重。在《保衛黃河》樂章中,齊唱、輪唱的演唱形式,特別是卡農手法的運用,營造出一種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戰斗氛圍。“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急促的節奏,唱出了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的堅定信念。

《黃河大合唱》是紅色藝術經典,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民族危亡之際,它像火炬,點燃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又像旗幟,引領著人們向著勝利奮勇前進。當時,無論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抗戰大后方,都能聽到《黃河大合唱》。可謂“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

在冼星海看來,“一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麼,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后的呼吸為止。”

遺憾的是,冼星海在延安隻生活了一年多。194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他前往蘇聯參與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制作。1945年10月30日,因病在莫斯科逝世,年僅40歲。就在去世前兩個月,躺在病床上的冼星海得到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消息,他激動地對護理人員說:“快!快給我拿譜紙來,我要寫一首《勝利交響詩》……”

滔滔黃河水,激蕩民族魂。如今,每當我聽到《黃河大合唱》那不朽的旋律,腦海裡總會浮現出黃河奔騰的壯麗景象,就像中國人民奮勇向前的姿態。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