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血染湘江渡
革命理想高於天
走進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映入眼帘的是銅鑄的浮雕牆:背著大刀、握著槍支、牽著馬匹的紅軍將士奮勇向前,腳下是用船隻搭成的浮橋,江水之中炮彈炸出陣陣水柱。這是紅軍指戰員在炮火中搶渡湘江的情景。左側牆面上刻有毛澤東同志的《七律·長征》,其中“五嶺逶迤騰細浪”這句就包含著紅軍長征湘江戰役這段歷史。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過“四個偉大遠征”: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其深刻總結了長征的偉大意義和精神內涵,生動闡釋了長征精神跨越時空的永恆價值。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永遠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湘江戰役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也是紅軍長征途中最慘烈的一戰。1934年11月,為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紅軍將士血戰湘江。此役過后,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到3萬余人。碧綠江水,被鮮血浸染。當地百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在一樓全景館裡,館內左右兩邊是湘江戰役的情景模擬雕塑,正中間播放著《血戰湘江》主題影片。1934年12月1日凌晨,渡江關鍵時刻,中共中央發出緊急軍令,其中有一行分量極重的字:“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西進,就是這樣一個“活路被堵死、向死路求生”的生死抉擇,而紅軍就是在“絕路”上獲得了新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千難萬險的一段征程,也是中國革命荊天棘地的一個縮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紅軍將士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靠的是理想信念。為什麼中國革命能成功?奧秘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在最困難的時候堅持下去,這樣才能不斷取得奇跡般的勝利。我們對實現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應該抱有這樣的必勝信念。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想想湘江血戰。”
軍令如山紀律似鐵
在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裡,陳列著紅軍當時使用過的武器,其中有一門迫擊炮格外引人注目。當年,中央紅軍出發時攜帶的槍支隻有3萬多支,平均兩個人還分不到一支槍,而作為重武器的迫擊炮更是少之又少,隻有38門。眼前這門迫擊炮,是從當年紅軍搶渡湘江的鳳凰嘴渡口發掘到的,從這上面的斑斑鏽跡,我們能深刻感受到這門迫擊炮所承載的歷史使命,銘記起紅軍為了革命勝利,以鋼鐵般的紀律和血肉之軀保全了黨中央和紅軍主力的感人故事。
湘江戰場上,蔣介石調集數十萬大軍,在湘江兩岸圍追堵截,企圖一舉將紅軍殲滅。其間,國民黨軍連續五天五夜瘋狂進攻,將紅軍逼入絕境。特別是1934年12月1日這天,戰斗進入最關鍵階段,也是戰斗最激烈的一天。紅軍12個師中,隻有4個師和軍委縱隊渡過了湘江。西岸的8個師,隨時面臨被圍殲的危險。凌晨,中共中央兩個小時內連續發出兩份急電,命令全力阻擊進攻之敵。電報強調指出:“勝負關系全局,人人要奮起作戰的最高勇氣,不顧一切犧牲……望高舉著勝利的旗幟向著火線上去!”
軍令如山重,紀律似鐵堅。在飢寒交迫、兵力懸殊、裝備落后以及戰況異常慘烈的危急情況下,中央紅軍各軍團一切行動聽指揮,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主動承擔最為艱險的任務。紅軍廣大指戰員,發揚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同國民黨軍展開了激烈搏殺。
刺骨的江水、敵機的轟炸掃射、四面八方涌來的敵人……鏖戰、搶渡、犧牲,殘酷的戰斗可以摧殘人的肉體、奪走人的生命,但動搖不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大戰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終於拼死渡過了湘江。
同時,在湘江戰役中,紅軍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也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紅軍分別從界首渡口、鳳凰嘴渡口、大坪渡口、屏山渡口等地搶渡湘江。在界首渡口,當地群眾幫助紅軍用小船和木板搭建浮橋,紅軍主力靠著這樣的浮橋搶渡湘江。搭橋時木板不夠用,老百姓主動拆下自家大門的門板,幫助紅軍搭橋。紅軍在門板上都編好號,歸還門板時絲毫不差,充分體現了人民軍隊優良的紀律作風。
紀念館的玻璃展櫃裡有一件文物——紅軍使用過的一杆老秤。它叫十六兩秤,是紅軍專門用來買百姓物品的“公平秤”,也是衡量紀律規矩的標尺。當時,戰事吃緊、軍隊糧食匱乏,紅軍拿著銅板銀毫向當地村民購買糧食,所購糧食都是用十六兩秤來稱重,買賣公平。“這些當兵的很有紀律,態度很好。”村民對這支軍隊評價道。
生命寫就歷史榮光
在紀念館內的一幅油畫前,幾乎所有參觀者都會駐足瞻仰,久久凝視,從這位英雄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油畫中,一位紅軍戰士躺在擔架上,鮮血染紅了衣衫。油畫上方,有一行字十分醒目:“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這幅油畫中的主人公是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
1934年10月,陳樹湘率部參加中央紅軍長征,擔任全軍總后衛,同國民黨追兵頻繁作戰,掩護紅軍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連續突破國民黨軍第一至第三道封鎖線。
11月下旬,在慘烈的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五夜,付出重大犧牲,全師由6000余人銳減至不足1000人。12月1日,中央紅軍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渡過湘江。完成掩護任務后,陳樹湘指揮紅三十四師數次強渡湘江,都先后失利,陷入敵軍重圍。面對嚴峻形勢,陳樹湘執行退回湘南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命令,率部突圍。在激烈戰斗中,陳樹湘腹部中彈,身受重傷。他用皮帶壓住傷口,躺在擔架上繼續指揮戰斗,終於突出重圍。
在道縣,部隊遇到國民黨地方保安團的截擊。危急時刻,陳樹湘命令大部隊突圍,自己和兩名警衛員留下掩護。經過激戰,大部突出重圍,陳樹湘不幸被俘。
敵人抓到了一個師長,欣喜若狂,想要保住陳樹湘的性命去向上級邀功。但陳樹湘拒醫拒食,視死如歸。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毫不動搖,怒斥道:“你們抓住一個陳樹湘,這算不了什麼,全國還有千千萬萬的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革命的烈火,豈是你們能扑滅的?它必定越燃越旺,燒死一切害人虫,燒出一個新世界!”在敵人將陳樹湘抬去邀功途中,他乘敵不備,在擔架上忍著劇痛,從傷口處掏出自己的腸子,大喊一聲,將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
2021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時,也曾在油畫《陳樹湘》前駐足凝視,並說道:“如果沒有這麼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紅軍將士,紅軍怎麼可能沖出敵人的封鎖線,而且沖出去付出了那麼大的犧牲,還沒有潰散。靠的是什麼?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在這片熱土上,浸潤著以鮮血和生命寫就的歷史榮光,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對黨忠誠的感人事跡。那些紅軍烈士們用生命詮釋忠誠信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二萬五千裡長征鋪墊了前進的道路。
青山慰忠魂,闊步新時代。今天,湘江戰役的重大意義和偉大精神早已鐫刻進每一位國人的心中,激勵我們挺膺擔當、勇毅前行,將革命前輩以生命赴使命,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的偉大精神薪火相傳。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紀委監委供稿)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