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妙用典故

作者:張家康    發布時間:2025-05-20   
分享到 :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的報告和講話中,以其超人的學識素養,巧妙地引用典故,生動闡釋了“七大”的路線和策略,使之與大會主題緊密結合,更容易為與會代表理解和貫徹。

古為今用 融入新意

1945年4月21日,毛澤東在“七大”預備會議上說:“我們中國《庄子》上有句話說:‘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現在我們還沒有‘畢’,已經很大。”黨的七大閉幕后,他又在中國革命死難烈士追悼會的演說中引用了這段話,並說:“‘作始’就是開頭的時候,‘簡’就是很少,是簡略的,‘將畢’就是快結束的時候,‘巨’就是巨大、偉大。這可以用來說明是有生命力的東西,有生命力的國家,有生命力的人民群眾,有生命力的政黨。”

毛澤東還以自己為例說:“我們開始的時候,也是很小的小組。這次大會發給我一張表,其中一項要填何人介紹入黨。我說我沒有介紹人。我們那時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並不多,可謂年幼無知,不知世事。”

革命之所以蓬勃發展,在於革命種子的播撒。毛澤東把播撒種子的共產黨員比喻為滿天飛的麻雀,他說,這個小麻雀“集合起來有九十一萬。是不是就永遠做麻雀,‘麻雀萬歲’呢?客觀事實完全証明了,我們這個麻雀與別的麻雀不同,可以長大變成鵬鳥”。

大鵬鳥典出《庄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毛澤東以白話解說:“有一個大鵬鳥,從北方的大海飛到南方的大海,翅膀一掃,就把中國掃得差不多了。我們也准備那樣,准備發展到三百萬、五百萬,這個過程就要從小麻雀變成大麻雀,變成一個可以掃盡全中國的大鵬鳥。”

此時,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已有很大的發展,而且就處在日軍所佔領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周邊。國民黨的精銳部隊遠在中國的大西南和大西北,黃河以北幾乎看不到國民黨的部隊。八路軍和新四軍能最先奪取這些大城市,這是一個歷史的機遇。毛澤東指示全黨,要把工作重點由農村轉到城市。城市工作是隱蔽的秘密工作,他在會上說:“到城市去做秘密工作,不要像《水滸傳》裡的好漢,行不改名,坐不更姓,而是要改名換姓。梁山泊也做城市工作,神行太保戴宗就是做城市工作的。祝家庄沒有秘密工作就打不開,如果內部沒有動搖,內部不發生問題,就很難解決問題。”

信手拈來 辯証分析

1943年5月,共產國際宣布解散。國民黨以此為借口,制造輿論,要求解散共產黨,取消陝甘寧邊區。一些中間派人物提出要中國共產黨改變名稱。毛澤東在“七大”上有針對性地說:“有人說我們黨要改改名稱才好,他們說我們的綱領很好,就是名稱不好,‘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不但蔣委員長來電報要我們改名稱,中間派也勸我們改名稱。”

“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出自《孟子·告子下》。這是一段歷史掌故,說的是孟子和宋牼的對話,宋牼欲往楚秦兩國勸和罷兵,孟子則告訴他說:“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的用心好,可先生未必說的通呀!毛澤東說,共產黨的本質決定了“不論你名稱怎樣改,它都是紅的”。

大會期間,華北、華中很多地方傳來天旱的消息。毛澤東說:“古人說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艱難困苦給共產黨人以鍛煉本領的機會,天災是一件壞事,但是它裡頭含有好的因素,你要是沒有碰到那個壞事,你就學不到對付那個壞事的本領,所以艱難困苦能使我們的事業成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張載的《西銘》:“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於成也。”

引經據典 言必有中

毛澤東敏銳地看到了國民黨的“亡共之心”不死,意識到這場斗爭的嚴重性。他在“七大”的口頭報告中說:“我們要站在自衛的立場反擊國民黨的進攻,一個是自衛,一個是反擊,一切國民黨的大大小小的進攻,必須給以反擊,給以回答。”他還引用了《老子》《左傳》《禮記》中的成語典故,生動而形象地闡明了黨的自衛反擊的立場,他說:“我說我們的方針:第一條,就是老子的哲學,叫做‘不為天下先’。就是說,我們不打第一槍。第二條,就是《左傳》上講的‘退避三舍’。你來,我們就向后轉開步走,走一舍是三十裡,三舍是九十裡,不過這也不一定,要看地方大小。我們講退避三舍,就是你來了,我們讓一下的意思。第三條,是《禮記》上講的‘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也就是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當時,抗日根據地既要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又要防備國民黨反動派。處此腹背受敵的險惡環境下,謙虛謹慎顯得尤為重要。毛澤東在會上說:“從前講‘大賈深藏若虛’,做生意的人本錢大他就藏起來,好像沒有一樣。”“大賈深藏若虛”典出《史記·老子韓非子傳》:“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他是在告訴與會代表,盡管我們的工作有了起色,但不能自我膨脹,“我們要保持謙虛”。

除了謙虛謹慎,毛澤東還告訴與會代表,“急躁和驕傲是連在一起的”。他說事情“要慢慢來,天塌不下來的。以前有一個杞國,有人怕天掉下來,天天憂愁,謂之‘杞人憂天’。到現在幾千年了,二十四史都沒說天掉下來過”。“杞人憂天”典出《列子·天瑞》。

借古喻今 粲花之論

毛澤東在“七大”的結論報告中談到了延安整風運動,引用了李白《與韓荊州書》中的句子:“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他說,李白“想做官,寫了一封信給韓荊州,把他說得了不起,天下第一,其實就是想見韓荊州,捧韓荊州是為了要韓荊州給他一個官做”。他批評一些文化人,埋怨“邊區沒有韓荊州”。其實,他們是“找錯了方向”,邊區的韓荊州“就是吳滿有、趙佔魁、張治國”。吳滿有、趙佔魁、張治國是邊區的農業、工業和軍隊的勞動英雄。

在講到黨性和個性時,毛澤東引用了《共產黨宣言》中的一句話:“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他還引用了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我們黨內,我想這樣講:‘我勸馬列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毛澤東在口頭報告和閉幕詞中,都說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的一則寓言。他說:“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帝國主義,一座叫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5年5月14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