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
1872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寫道:“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某些地方本來可以作一些修改。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為我們指明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共產黨宣言》中的一般原理問題,也反映了馬克思恩格斯看待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科學理論要時刻與具體情況相結合。
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都在尋找“改變世界”的方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一方面拜先哲為師,另一方面以實踐作工具,檢驗先哲的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早年生活在德國,他們的思想觀點有著直接的理論來源,即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思想理論。比如,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都曾被馬克思奉為精神偶像,但他並沒有機械地照搬這些人的理論,而是將其放在實踐中進行檢驗。馬克思用黑格爾的革命精神和辯証法的“批判的武器”來克服康德哲學中抽象和具體的對立﹔繼而在實際工作中,又發現黑格爾的思想並不能幫他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於是堅決同黑格爾唯心主義決裂,宣揚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最終他了解了“革命實踐活動”的目的,認識到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是機械的、片面的、非歷史非辯証的,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辯証唯物主義”,實現“改變世界”的目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辯証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在守正創新中實現各個世代的依次更替。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恩格斯則從理論層面詮釋了守正與創新的統一,他在《自然辯証法》中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內容”的思維是對原有思維的突破與超越,而這種超越並不是一次完成的,任何真理只是對事物的某一階段、特定過程的正確反映。恩格斯曾以技術的發展為例指出,當技術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洶涌澎湃的時候,“我們需要更新、更勇敢的頭腦”。
馬克思主義自身涵括著守正與創新相統一的屬性,這一點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有所體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從唯物史觀角度批判資本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共產主義的實現源於一般規律的作用。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又根據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馬克思在不同著作中,從不同角度論証共產主義實現的必然性。可以說,馬克思守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正”,而論証“共產主義理想”必然實現的角度與方法則是“創新”。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這說明,任何一種理論,隻有與一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與這個國家的文化貫通融合,才能指導推動國家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進步。一百多年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固本培元和守正創新相統一,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堅持守正創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具有在實踐中不斷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理論品質。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我們要做到守正創新,就要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新時代新征程上,守黨的全面領導之正、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正、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之正、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正、守中華五千年文脈之正,歸根結底是要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正,守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之正。創理論之新、實踐之新、制度之新、文化之新,歸根結底是要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之新,創中國式現代化之新,創人類文明形態之新。在守正中把穩方向,在創新中尋求突破,不斷以發展著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