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守正創新繁榮發展中華文化

作者:姚元軍 周愛民    發布時間:2025-06-25   
分享到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們黨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習主席指出:“中華文化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切實擔起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歷史使命,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不斷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堅實支撐。

守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理論品格,也是我們黨領導文化建設的重要方法。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強烈的文化自覺,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著力推進“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推動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兩個結合”,持續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在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守正根基,持續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習主席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依托,也是中華文化立得住、行得遠的動力源泉。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新形勢下,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激蕩交鋒,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尖銳復雜,隻有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才能不斷鞏固我們的文化主體性,確保文化傳承發展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必須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必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恆魅力和時代風採。

創新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吸引力。習主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一方面,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好運用好“兩個結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將文化體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推動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另一方面,堅持文化與科技雙向賦能,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不斷創新文化表達形式,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讓躺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讓深藏在民間的非遺“熱起來”,讓優秀文化資源以可感可觸、可親可及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吸引力。

交流互鑒,有效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隻有堅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才能不斷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必須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挖掘可感知的精神標識,探索可溝通的表達方式,搭建可共享的話語空間,推進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深入實施中華文明全球傳播工程,推動文明交流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建設,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在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互動中有效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來源:《解放軍報》202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