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團結奮斗開辟美好未來

作者:曲青山    發布時間:2025-07-01    來源:求是微平台
分享到 :

“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這是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來的,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加以深入闡述和進一步強調。這是一個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規律。這個重大論斷,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宏大的國際視野、科學的思維方式,深刻回答了中國的歷史偉業靠誰創造、怎樣創造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多、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的國際形勢,面對國內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面對各種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這個重大論斷,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對於進一步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磅礡力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挺立的脊梁,是一個民族自強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縱觀世界歷史,中華文明有國有史,傳承至今,不曾中斷,這在世界各國和各民族中是絕無僅有的。貫穿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的一條血脈,就是中華文明滋養和培育的偉大民族精神。總書記對偉大民族精神作過全面而深刻的論述,強調:“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總書記還特別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創造”、“奮斗”、“團結”、“夢想”四維一體,構成了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識,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突出特質。

中華文明在文明孕育的“滿天星斗”中逐漸形成了文明的“大河奔涌”。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從三國到兩晉南北朝,從隋唐到宋元明清,從近代中國到當代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辛勤勞作、發明創造,始終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始終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始終心懷夢想、不懈追求,在團結奮斗中成為偉大的人民和偉大的民族,在創造夢想中創立和形成偉大民族精神。這個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牢牢維系、緊緊擁抱在一起的文化紐帶,成為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力量支撐。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西側廣場上矗立的《信仰》、《偉業》、《攻堅》、《追夢》四組大型雕塑,庄重巍然、充滿力量,講述著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不懈奮斗的歷程。圖為四組大型雕塑拼版照片。 劉新武/攝

需要特別強調指出的是,在民族精神中,愛國主義是核心。愛國主義的情感是以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家國同構”、“家國一體”,認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不斷培育、加深和傳承了人民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團結奮斗、自強不息。

團結奮斗不僅貫穿在數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民族精神之中,而且彰顯在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中。作為最講團結、最能奮斗的先進政治力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一經成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因為中國共產黨是這樣一個性質的政黨,所以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對偉大建黨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和提煉,這就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奮斗歷程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創立形成了無數個具有特定內涵和特殊意義的精神,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譬如,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激勵著黨和人民建立了一個個不朽的歷史偉業,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跡。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團結奮斗的寶貴精神品質貫穿其中,成為黨和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

二、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共產黨歷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是一部團結奮斗的歷史

過去、現在和未來是相通的。以史為鑒,鑒往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學歷史,可以知興替﹔講歷史,能夠說服人﹔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中國人民是怎樣在團結奮斗中創造歷史偉業的?這需要讓歷史作出回答。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有四個維度,按時間長短和前后順序排列:一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二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三是新中國史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四是改革開放史。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新中國史有交叉重合,但各有側重,又有區別。改革開放史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以黨的十八大為起點作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開始。

中華民族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不斷追求團結統一、奮斗不息、創造輝煌的歷史。長期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勤勞、勇敢和智慧,建立建設了自己的國家,屹立於世界東方,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了多元一體、交織交融的融洽民族關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特別是近代以后,在外來侵略寇急禍重的嚴峻形勢下,我國各族人民手挽著手、肩並著肩,英勇奮斗,浴血奮戰,打敗了一切窮凶極惡的侵略者,捍衛了民族獨立和自由,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保衛祖國、抵御外侮的壯麗史詩。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彰顯了獨特的形成發展規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五個共同”之中,內含著團結奮斗的深遠意蘊,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啟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新篇章。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大革命時期,我們黨“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廣泛發動工農群眾,掀起革命高潮。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人民創建了十幾塊革命根據地,筑成了人民群眾的“銅牆鐵壁”。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黨和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抗日戰爭爆發后,黨倡導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陷日本侵略者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解放戰爭中,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成功發起三大戰役,摧毀了國民黨軍主力。“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生動詮釋了“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的真諦。經過28年的浴血奮斗,黨團結帶領人民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新中國的建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也標志著長期以來受剝削遭奴役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迅速恢復國民經濟,並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土地改革以及“三反”、“五反”運動等,使新中國站穩了腳跟。我們適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同時團結帶領人民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熱氣騰騰的社會主義建設,在不長的時間裡使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獨立研制出“兩彈一星”,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積累起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由此,我們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成為時代強音。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生產關系,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不斷邁上新台階,鄉鎮企業也異軍突起。城市改革從工業、商業、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逐步深入、全面展開,社會活力得到充分激發。對外開放從特區、沿海、沿江、沿邊漸次推進、逐步擴大,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人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但是,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干出了一片新天地,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舉旗定向、謀篇布局,團結帶領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特別是舉全黨全國之力,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使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歷史充分証明,團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能團結奮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團結奮斗的政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斗的結果,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

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斗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才是最有力的奮斗”。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庄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書記還在報告中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行了擘畫。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書記強調,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全體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對歷史的最好禮敬。

航空發動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這些年,我國航空發動機研制戰線堅持自主創新,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不斷加快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步伐,為建設航空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拼搏奮斗。圖為2023年5月26日,參展工作人員在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現場介紹國產CJ1000A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團結奮斗向未來,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近代以后,由於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引,沒有先進政黨的領導,中國積貧積弱,一盤散沙,革命斗爭屢戰屢敗。這一切,隻有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才得以根本改變。100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艱苦奮斗,一步步走出漫漫長夜,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通過長期團結奮斗站起來、富起來了,現在正在走向強起來。新征程上,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証,集聚起萬眾一心、共襄偉業的磅礡力量。

團結奮斗向未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群眾永遠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沒有人民,我們將一事無成﹔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走向失敗。新征程上,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站穩人民立場,厚植為民情懷,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察民情、聽民聲、順民意、解民憂,心系群眾、情系百姓,切實把人民群眾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團結奮斗向未來,必須堅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沒有矛盾和斗爭,就沒有世界,就沒有發展,就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從來是在風雨中前行、在磨難中成長、在奮斗中發展壯大的。“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秉性和品格。未來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隻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新征程上,必須發揚斗爭精神,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概,增強斗爭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堅持有理有利有節,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團結奮斗向未來,必須堅持統一戰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統一戰線是我們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彰顯了強大威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艱巨而宏偉的事業,必須建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起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新征程上,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正確處理好一致性和多樣性的關系,不斷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最大限度凝聚起中華兒女的磅礡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作者:曲青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

來源:《求是》202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