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革命精神過好“五關”

——重溫周恩來《過好“五關”》

作者:紀亞光    發布時間:2025-07-04   
分享到 :

《過好“五關”》是周恩來於1963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屬機關負責干部會議上的報告的一部分,收錄在《周恩來選集》下卷。這篇文獻生動闡釋了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性,為克服當時黨政機關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和各種錯誤思想、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指明了方向。重溫這篇經典文獻,對於深入理解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優良作風凝聚黨心民心、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領導干部“要一步一步地過好‘五關’”

“五關”指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周恩來談“五關”問題,集中於世情、國情深刻變化的1963年至1964年。當時的中國,處於“在新的發展中有新的困難”的關鍵時刻。一方面,國民經濟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總體形勢開始全面好轉,“四個現代化”的藍圖日漸清晰明確。但與此同時,中蘇關系、中印關系復雜微妙,國際形勢雲譎波詭。為戰勝困難、抓住機遇、開創新局,周恩來站在“最困難的時候對革命來說,恰恰是走向新勝利的轉折點”的歷史高度,面向社會各界、領導干部、自己的親屬明確提出了過好“五關”問題。

1963年1月28日,周恩來在中共上海市委召開的各界民主人士春節座談會上首次提出“要過好思想、政治、生活、家族和社會五個關”﹔隨后,在首都文化藝術工作者元宵節聯歡會上再次要求大家必須過“五關”,“學到老,改造到老,對自己的思想言談要經常反省”。5月29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屬機關負責干部會議上作報告時,針對當時黨風不純,產生了浮夸和說假話的現象,嚴厲批評了官僚主義,要求領導干部嚴格要求自己,一步一步地過好“五關”。過“思想關”就是領導干部必須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樹立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過“政治關”,就是黨員干部要堅定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黨中央高度一致,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過“社會關”,就是在現實世界的多重考驗中堅守黨性原則,改進工作作風、錘煉實際本領。過“親屬關”,就是黨員干部要正確處理公私關系,嚴於律己、嚴於治家,在社會的熔爐中錘煉子女。過“生活關”,在物質生活方面,就是知足常樂,使艱苦朴素成為美德﹔在精神生活方面,就是把整個身心放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以人民的疾苦為憂,以世界的前途為念。

“五關”是互相貫通的整體,其中,過好“思想關”“政治關”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根本,過好“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是保持黨的優良作風容易被忽視的關鍵。周恩來將“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與“思想關”“政治關”聯系在一起進行系統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對作風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認識。

思想改造沒有止境、政治立場的考驗隨時存在

以不斷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筑牢黨的作風建設根基,是我們黨保持優良作風的成功經驗。面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周恩來將過好“思想關”“政治關”作為加強黨的優良作風的出發點,予以高度重視。

周恩來站在思想改造沒有止境、政治立場的考驗隨時存在的高度,闡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干部必須克服思想政治上的惰性與偏見的重要性。他指出,時代是不斷前進的,事物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萬年后,在人們的頭腦裡,還會有先進和落后的矛盾,新和舊的矛盾,個人和集體的矛盾,還會有思想改造的問題”。同時,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各種關系各種事物都會影響個人的思想”,要隨著環境的變化“注意自己的思想”。他強調,“即使參加革命多年的同志,如果忽視了改造,革命意志衰退了,還是要落伍的”。

對於如何筑牢作風建設的思想政治根基,周恩來指出:一是要“學會運用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矛盾論》和最近講的認識論”,通過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理論修養,並將其運用到實踐之中。二是要加強批評和自我批評,始終注意堅持思想改造,經常“與同志們交換意見”“經常‘洗澡’”,從工作態度、政策水平、群眾關系中考察黨性修養水平,從“是不是知過能改”中考察政治素養。三是要端正態度,把“思想改造看成象空氣一樣,非有不可”,以開闊的胸襟“一直改造到老”,以堅定的黨性和高尚的政治操守經受各種誘惑與考驗,站穩政治立場。

嚴於律己不斷加強作風建設

從社會生活的小問題入手解決黨的作風建設大問題,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途徑。基於自身的成長經歷和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和建設實踐,周恩來清醒地認識到過好“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的艱巨性。

周恩來強調,“一般總是講思想、政治兩關,我特別提出后三關,是因為中國這個社會極其復雜,我們還有改造社會的任務”。首先,我們黨以改造舊社會、建設新國家為己任,領導干部必須要投身社會實踐之中去改造社會,但是“舊社會的習慣勢力存在於各個角落裡”,如果失去警惕,很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其次,面對“天天跟你生活在一起”的親屬,能否嚴守公私的邊界,正確處理與親屬的關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最后,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本性,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人的生活要豐富一點,精神更要舒暢一點”,但是領導干部肩負著以黨風政風引領社會風氣的重任,在日常生活中能否保持艱苦朴素、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必須嚴於律己。他以自己為例,“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

對於如何過好“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周恩來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一是要思想過硬、立場堅定。對社會,在於“是你影響它,還是它影響你”﹔對親屬,“到底是你影響他還是他影響你”?這是領導干部要回答和解決的問題。我們黨並非簡單地要求領導干部“一天到晚隻搞政治斗爭,隻干工作”,而是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共產黨人本色,牢固樹立人民立場,堅定踐行使命擔當。他深刻指出,“要使艱苦朴素成為我們的美德”,這樣,我們“才能在個人身上節約,給集體增加福利,為國家增加積累,才能把我們的國家更快地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二是投身到社會之中,向廣大群眾求教,從實踐中求得新的認識,發現新的道理,在改造社會中實現共產黨人的自我改造,這樣“就有了力量”。周恩來指出:“解決親屬問題的最好辦法主要是依靠社會,由社會去鍛煉他,改造他。”對於如何依靠社會,周恩來在教導自己的晚輩時給出了答案,即“要創造環境,多與新的生產勞動者接近、來往,自己也要多勞動”。他特別強調,我們的領導干部,應該作出一點表率來,對子女應“要求高、責備嚴”,以此“督促他們進步”,“決不能使自己的子弟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包袱,阻礙我們的事業前進”。三是“要有長期奮斗的決心”,“你改造了它,它又影響了你,互相改造,這是個長期的反復的斗爭”。

周恩來敏銳地從領導干部生活中的“小事情”看到了作風建設的“大問題”,從過好“思想關”“政治關”到過好“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深入淺出地闡明了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性,體現了對黨員領導干部以上率下改進生活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為全黨全社會作出垂范的要求。重溫周恩來過好“五關”的論述,體會貫穿其中的自我革命精神,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將理想信念、黨性修養、優良作風扎實貫徹在生活中、家庭裡、社會上,在今天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向縱深發展上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和現實意義。

來源:《 學習時報 》( 2025年07月04日 第 0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