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英烈的足跡前行
穿過歷史的雲煙,國難當頭時,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殉國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庄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他們高擎救國救民的熊熊火炬,激揚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為偉大抗戰精神鑄就了內核與靈魂。他們是民族的脊梁、不朽的豐碑。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重溫英烈的抗戰事跡,發揚偉大抗戰精神,必將凝聚起14億多中華兒女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趙一曼烈士在慷慨就義前,留下對兒子的期盼:“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在忻口前線,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軍長郝夢齡在家書中寫道:“此次抗戰乃民族國家生存之最后關頭,抱定犧牲決心,不能成功即成仁。”面對日寇的殘暴,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無數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選擇保衛國家,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回望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崢嶸歲月,正是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才奏響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歌。
楊靖宇在陷於日偽軍重圍之中、輾轉雪原之時,路遇一個叫趙廷喜的老鄉。他對飢寒交迫的楊靖宇說:“我看你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不殺投降的人。”楊靖宇平靜地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楊靖宇在東北抗日期間,曾經5次被捕,在敵人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面前,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在林海雪原中,他堅持與敵人頑強斗爭,為抗日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敵人殘暴地割下了楊靖宇的頭顱,並解剖他的遺體,卻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生經白刃頭方貴,死葬青山骨亦香。”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抗日英烈,其威武不屈的革命氣節令天地動容、令敵人膽寒,成為后來者勇毅前行的精神標杆。
面對步步緊逼的日偽軍,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5位八路軍戰士無所畏懼,與數倍於己的敵人殊死搏斗,雖彈盡糧絕而寧死不屈,砸毀槍支,縱身跳崖﹔為掩護大部隊轉移,冷雲、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安順福8名東北抗聯女戰士主動吸引敵人火力,誓死不做俘虜,相互攙扶著走入洶涌的河流﹔為掩護地方群眾和黨政領導機關安全轉移,82名新四軍勇士在劉老庄與1600多名日偽軍進行戰斗,最后全部壯烈犧牲……這一個個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身影,如一座座巍峨的豐碑,永立天地之間。他們以軍人特有的英勇犧牲精神,無畏強敵,戰斗到最后一刻﹔即便倒下,錚錚鐵骨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成為敵人不可逾越的屏障!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開國少將張力雄曾說過:“心裡要裝幾個英雄,跟著他們學習,爭著當英雄。”今天,我們紀念抗戰的偉大勝利,就要多問問自己:抗戰英烈知多少?要學會用特殊的方式與英烈“對話”,讓那些鐫刻在石碑上的名字,那些長眠在鬆柏間的英魂,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鮮活起來,在重溫先輩們的壯烈故事中,讓他們的精神在新時代高揚起來,激勵我們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征途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來源:《解放軍報》202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