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作者:孫瑞婷    發布時間:2025-07-15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廣大青少年生逢其時,要賡續紅色血脈,樹立強國有我的遠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勇擔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諄諄教誨,言猶在耳。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過往歷程,眺望前方征途,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繼往開來,開拓前進,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於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用好紅色資源,打造“紅色基因庫”,能夠讓我們黨的紅色歷史鮮活起來,將紅色基因根植於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紅色是黨和國家最鮮亮的底色,紅色資源是我們黨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的載體和結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精辟闡明了我們黨紅色血脈的深厚底蘊、豐富內涵、重要價值、傳承實踐等重大問題。我們黨百年的矢志奮斗中,產生了一大批革命英雄,形成一系列偉大精神,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留下許許多多紅色遺跡、革命文物等,這些都是我們學習黨史的生動教材、寶貴財富。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能夠讓我們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據統計,我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37個。近年來,《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等文件的出台,為紅色資源保護提供了政策支持。今年發布的《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於加強抗戰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也強調,扎實推進抗戰文物保護利用,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當前,各地持續加大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力度。一方面注重搶救性保護,尋訪親歷者和見証者,通過文字、音像制品、圖畫、電子文本等多種形式,保存好銘刻紅色歷史的生動教材,讓紅色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積極應用先進信息化手段,充分發揮數據庫的基礎性作用,升級數字化採集與數據庫建設,建立國家層面的紅色基因數據庫,構筑紅色資源數字化生態系統,為賡續紅色血脈筑牢了根基。

文旅融合也為紅色資源活化利用注入新的動力,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紅色資源與旅游消費場景深度融合。例如,紅軍長征在遵義的仁懷、習水、赤水留下了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三地已成為遵義市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承載地,被納入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豐富的紅色文創產品,也能夠展現文化內涵、傳播紅色精神。延安從寶塔山景區提取紅色元素、紅色文化進行開發的文創產品就有四五十種,如寶塔山紙雕燈、新型中式台燈擺件“延安印象”“延安大事件”銅尺等,這些產品受到游客的普遍青睞,實現了文化傳播與經濟效益雙贏。先進科技的力量,也為講好紅色故事提供了助力。近年來,不少紅色旅游景區依托互聯網平台,運用新技術,讓展陳互動性更強,進一步拓展數字化的紅色文化體驗場景,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體驗空間,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內涵與革命精神。如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黃洋界保衛戰,使參觀者突破時空界限、身臨硝煙戰場,親身感受戰斗的緊張氛圍和英雄們的壯烈事跡。

紅色基因給予時代新人文化方向。培養時代新人,必須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發揮其在思想引領、價值取向和精神滋養等方面的功能,以紅色基因給予時代新人價值引領、精神動力,讓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薪火相傳。如今,全國大中小學積極推進紅色資源進校園,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課堂主渠道和教師主力軍作用,持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和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選樹一批紅色課程卓越教師與教研團隊,打造一批紅色精品課程和文化品牌,讓紅色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讓紅色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扎根生長。相信,堅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定能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礡的精神力量。

(作者:孫瑞婷,系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