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作者:王佳怡 趙政鑫    發布時間:2025-07-15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馬克思恩格斯在長期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中,高度重視家庭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們揭示了家庭的本質及其演進過程,並深入闡釋了家庭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家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致俄國作家安年柯夫的信中,馬克思強調:“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形式、相應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家庭是社會關系的起點,承擔著人的社會化的功能,體現了生產過程中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交融。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這種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

通過對人類學的深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家庭的形態及其內部關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到,人類家庭歷經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制家庭,直至與文明時代相適應的專偶制家庭,這種家庭形態的演進深受經濟基礎變化的影響。他還強調家庭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相互作用,認為“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於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這就說明家庭並非被動地受制於社會生產方式,也會反過來對社會制度等社會發展要素產生作用。因而,良好的家庭關系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家庭模式的轉變也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遷。

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視家庭教育。馬克思在《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中指出:“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於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批評了“忽視一切家庭義務,特別是忽視對孩子的義務”的不良風氣。他認為,在家庭關系中,不同的身份有著相適應的義務,父母有責任為孩子提供正確的引導。恩格斯深刻指出:“父親、子女、兄弟、姊妹等稱呼,並不是單純的榮譽稱號,而是代表著完全確定的、異常鄭重的相互義務,這些義務的總和構成這些民族的社會制度的實質部分。”

雖然馬克思一生忙於理論創作和革命實踐,但他始終注重教育和關愛他的子女。他在同友人的通信中就多次流露出對子女的深情。在給恩格斯的信中,他寫道:“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馬克思在生活上盡力照料子女,也注重在思想方面進行正確引導。馬克思的三個女兒燕妮、勞拉和愛琳娜十分關心政治和社會問題,富有正義感。她們對共產主義事業滿懷熱忱,為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做出貢獻,逐步成長為信仰堅定、品德高尚的杰出女性。這與馬克思夫婦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的革命氛圍密不可分。

家庭功能的正常發揮直接影響個體幸福、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大局。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毛澤東在論及陝甘寧邊區的文化教育問題時就強調:“我們主張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愛弟敬,雙方互相靠攏,和和氣氣過光景。”在教育子女方面,他要求后代肯吃苦、多學習,提出了“念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的家風三原則。老一輩革命家對家庭家教家風的嚴格要求,為全黨做出了表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圍繞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全社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使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指明方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我們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用實際行動夯實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家庭根基。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