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作者:張洪鈺    發布時間:2025-07-15   
分享到 :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書是古往今來人們互通消息、溝通情感的重要方式,記載著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家庭記憶與人文溫度。同時,家書集文學、史學、美學、書法、禮儀等元素於一體,承載著十分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信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增訂版)》聚焦戰火紛飛的抗戰歲月,通過一封封直指心靈的家書、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張張朴實生動的照片,向世人生動展現了在國破家亡的危急關頭,中國人民的必勝信念和偉大實踐。

家書體現深情,更見証一個時代。本書從側面真實記錄了抗戰時期的社會狀況和市井民情,具象還原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與心理狀態,為后人打開了觸摸時空的窗口。比如,1941年7月到8月,日軍對河北省平山縣進行“大掃蕩”,被俘勞工李二妮向家人寫了一封“平安信”,此后音訊全無,生死未卜。就是這樣一封普通的家書,見証了侵華日軍野蠻擄掠並殘暴虐待中國勞工的歷史。可以說,書中通過每個視角所展現的細小故事,既與宏觀歷史敘事相互印証,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個體體驗”的內容,讓歷史從“事件集合”中走出來,變得更加可感、可觸。

家書雖為個體情感的抒發,卻凝結著耀眼的人性光輝。英雄人物的家書也是如此。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眾多英雄人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1936 年,趙一曼在就義前給兒子寫下絕筆信:“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短短數行文字,既流露著慈母對幼子的不舍,更彰顯出革命者舍小家為國家的決絕。這樣的家書絕非文學創作,而是帶著體溫的歷史証詞,它不僅展現了共產黨人在面對酷刑與死亡時的淡定從容,更詮釋了革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無數個體用生命踐行的崇高信仰。后人由此能夠看到革命者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何以在平凡中孕育偉大。

作為家庭成員之間情感交流、信息傳遞的載體,家書的內容、形式、語言乃至隱含的思維方式,往往是特定民族和國家文化底蘊的“微觀鏡像”。本書所選的家書中,很多都體現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准則、“忠孝節義”的倫理內核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底色。不論是蔡炳炎在淞滬會戰的炮火硝煙中寫給夫人的“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張自忠致戰友的“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還是新四軍戰士程雄寫給父母的“兒為偉大而生,光榮而死”,抑或是愛國紳士於登雲臨刑前寫給長子的“侍母要孝,兄友弟恭,擇友慎行,讀書盡心”,無不以最朴素、最動人的方式揭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和中華民族道德的精髓。

捧讀《抗戰家書》,仿佛能夠聽到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吶喊聲。那些墨跡斑駁的信紙上,有對父母“恕兒不孝”的愧疚,有對愛人“待革命成功再團聚”的約定,更有對民族“必能屹立於世界”的堅信。這些珍貴家書承載的種種情感不因歲月流逝而褪色,而是在當代愈發清晰與通透。當我們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尋精神錨點時,這些家書會以各種形式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永遠藏在對信仰的堅守、對人民的熱愛和對國家的忠誠裡。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