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用生命詮釋大愛精神

作者:班靜怡 樊江濤 朱洪園    發布時間:2025-07-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

“他是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為了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他親臨前線、救死扶傷,與抗日軍民同甘共苦,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被晉察冀邊區軍民譽為‘第二個白求恩’。”在河北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內,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的雕像巍然矗立,講解員甄冬萍動情地講述著這段跨越國界、超越時空的人間大愛。

柯棣華原名德瓦卡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印度人民的苦難和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使他從小養成了積極追求真理、勇於反抗壓迫的堅強性格。1936年畢業於格蘭特醫學院的柯棣華獲外科醫學學士學位,1937年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印度決定派遣一支由5名醫生組成的醫療隊到中國支援抗戰。

聽到這個消息后,1938年9月,年僅28歲的柯棣華毅然放棄前往英國皇家醫學院學習的機會,申請作為援華醫療隊一員來到中國,奔赴抗戰前線。為表達援華抗日決心,援華醫療隊的印度大夫們為自己取了帶“華”字的中文名。

1939年2月,柯棣華跟隨印度援華醫療隊抵達延安,隨后到八路軍軍醫院工作。1940年6月,到達晉察冀軍區三分區司令部駐地唐縣史家佐村。1941年1月,柯棣華擔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繼承了白求恩大夫未竟事業。就職歡迎會上,柯棣華動情地說:“這裡是白求恩工作的地方,你們的學校也以白求恩的光榮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像他那樣,獻身於反法西斯斗爭的偉大事業,決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當時,大家都說晉察冀邊區有一個“白大夫”白求恩,還有一個“黑大夫”柯棣華,醫德醫術都很好。柯棣華對這份重任充滿信心,盡管條件艱苦,他卻謝絕組織對自己的一切特殊照顧。柯棣華常說:“我來是為了革命,不是為了享受。”柯棣華紀念館裡現在還展出他曾使用過的碗碟,以及他縫補過的被褥和衣物。

當時,日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實施瘋狂掃蕩與“三光”政策。面對缺糧少藥與酷寒的嚴峻考驗,柯棣華與戰友們一同遠途背糧,投身生產自救。在炮火連天的前線,他率領醫護人員夜以繼日救治傷員,直接在前線支起手術台,在百團大戰中,他們13天內搶救傷員800余名,實施手術585例。

柯棣華與中國人民守望相助,結下了深厚友誼,他努力學習中文,不僅能用流利的中文與傷員交流,還用中文為學員講課。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柯棣華認真閱讀《中國革命史》等中文書籍,認定中國革命代表了人類追求光明的希望。通過斗爭實踐和對革命理論的學習,他提出入黨要求。1942年7月7日,這位印度醫生在黨旗下庄嚴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

印度援華醫療隊原定在中國服務的時間隻有一年,醫療隊員或因病或服務期滿先后回到印度,最后隻剩柯棣華一人留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柯棣華既要救治傷病員,又要為學員講課授技,還要躲避日軍的空襲和掃蕩,因勞累過度,他的癲癇病經常發作,身體十分虛弱,聶榮臻司令員一再勸他易地治療。“每當我看到一個個英勇善戰、不怕流血犧牲的八路軍戰士,就覺得我的病算不了什麼,我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此時的柯棣華早已將自己和中國抗日軍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他用行動踐行了一位醫者對生命的敬畏、一位戰士對使命的堅守。

1942年夏,柯棣華的癲癇病發作。同年12月,他寫講義時突然發病,不幸於唐縣葛公村逝世,年僅32歲。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以及延安社會各界分別為柯棣華舉行了追悼會。當地民眾、抗日將士以及柯棣華生前同事、學員等自發前來參加追悼會。噩耗傳到延安,毛澤東主席親筆寫下“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如今,在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中,泛黃的歷史照片與珍貴的實物展品靜靜陳列,無聲地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裡國際友人的大愛情懷。每一件展品都仿佛穿越時空的見証者,將柯棣華“扎根中國、服務抗日軍民”的信念娓娓道來。

“柯棣華精神是矗立在中國人民心中的不朽豐碑,我們將英雄精神、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在接續奮斗中書寫新時代的英雄史詩。”紀念館工作人員賈成軍表示,近年來,該館通過打造沉浸式專題展覽、開發數字化線上教育平台等途徑,生動再現柯棣華大夫的感人事跡,讓跨越時空的國際主義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5年0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