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歷史不容篡改 和平需要守護
坐落於緬甸東吁的中國遠征軍紀念碑。 陳曉陽攝/光明圖片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曾給亞洲各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緬甸也經歷了殘酷的戰火洗禮。1942年1月至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佔領了當時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緬甸,在緬甸實行“以戰養戰”政策,將從緬甸掠奪的大米、石油、礦石等戰略資源運回本土或供應其他作戰地區。更為嚴重的是,日軍在緬甸實施了殘酷的殖民統治,強征勞工修建軍事工程,系統性地掠奪資源、奴役人民,給當地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創傷。有研究指出,二戰期間,緬甸是東南亞地區遭受戰爭破壞極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緬甸戰后的重建和發展進程。
在這段黑暗歷史中,泰緬鐵路的修建是最為血腥和慘烈的一頁。1942年6月,日軍為掠奪戰略物資和強化軍事控制,啟動了泰緬鐵路建設工程,將原本需6年完成的工程強行壓縮至18個月。這項浩大工程動員了超40萬人,包括6.2萬名盟軍戰俘和超過35萬名被強征的亞洲勞工,其中有5萬名泰國勞工、18萬名緬甸勞工、8萬名馬來西亞勞工和5.4萬名印尼勞工。在工期極度緊迫且缺乏機械設備的情況下,戰俘和勞工又受到日本刺刀威脅,用最原始的工具從事重體力勞動,每人每天必須完成2.5個土方挖掘,完不成任務不准休息,通常天亮前開工,晚上十點后收工。據美國戰俘馬丁·錢伯斯回憶,他曾被強迫連續工作133天。在如此高強度勞動下,日軍提供的食物連基本熱量都無法保証,加之熱帶疾病肆虐、醫療條件惡劣,工地上尸橫遍野。據歷史資料記載,在整個泰緬鐵路修建過程中,40多萬參與施工人員中死亡總數近15萬人,死亡率約為37.5%,全長415公裡的鐵路平均每公裡死亡360人,每不到3米的鐵路就要付出一條生命的代價,因而這條鐵路也被稱為“死亡鐵路”。
那段苦難的歲月,見証了緬甸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也見証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協作。在這片土地上,為支持同盟國抗擊日本法西斯,中國軍隊入緬協助作戰,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戰篇章。其中既有仁安羌之戰這樣以少勝多、以寡救眾的大捷,也有翻越野人山那樣艱難而駭人的行軍。為了紀念中國遠征軍的英勇事跡,緬甸多地陸續建造、修繕遠征軍紀念設施。位於伊洛瓦底江畔的仁安羌大捷紀念碑,是為紀念中國遠征軍戰績而在緬甸設立的標志性設施之一﹔在東吁的中國遠征軍紀念碑,是為紀念1942年同古(東吁)保衛戰中英勇作戰的200師將士而設立的﹔在密支那也同樣建有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紀念碑。這些紀念設施都見証著那段崢嶸歲月,成為中緬兩國人民友誼的重要見証。
緬甸的這段血淚史僅僅是日本軍國主義在東南亞地區暴行的冰山一角。從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軍佔領了菲律賓、馬來亞(今馬來西亞西部和新加坡)、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大部分地區,並在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撾、柬埔寨)駐軍。在這些被佔領土上,日軍實施了殘暴的軍事統治,犯下了無數反人類罪行。據不完全統計,僅在菲律賓就有超過10萬平民死於日軍之手﹔在新加坡,日軍進行了臭名昭著的“肅清大屠殺”,屠戮了數萬名華人﹔在印尼,日軍強征了數百萬勞工從事各種軍事工程,其中大量人員死於非命。此外,日軍還在各佔領區強征“慰安婦”,進行細菌武器試驗等暴行。
歷史是客觀的,不容篡改,也無法掩蓋。令人擔憂的是,當今世界仍有一些勢力企圖通過各種手段篡改歷史。對此,緬甸領導人敏昂萊在莫斯科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歷史必須保持其本來面目。一些勢力試圖篡改歷史,不讓子孫后代知曉真相。他們或許想要推動“新世界秩序”,也或許想要引導年輕一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種做法不僅是對歷史的褻瀆,更是對人類集體記憶的背叛。敏昂萊強調:“歷史必須完整地存在。”
有學者擔憂,以二戰歷史審視當下亞太形勢,各方不得不對某些傾向保持高度警惕。日本當局至今未能對其軍國主義侵略歷史進行徹底的反思與懺悔,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日益膨脹,加速推進軍力擴張,強化軍事同盟體系建設。從推動修改和平憲法到大幅增加防務開支,從強化美日軍事同盟到推動“四邊機制”,這一系列舉動都潛藏著推動日本向著軍國主義回潮的極大危險,引發了亞太地區各國的普遍關切。與此同時,某些域外大國不斷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加劇地區緊張局勢。這些做法不僅破壞了地區穩定,也對全球和平構成了潛在威脅。
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主要兵力,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長達14年的抗戰中,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美元,是二戰各國中付出代價最高的國家之一。
正因為有著那一段苦難的歷史遭遇,中國與包括緬甸在內的亞洲多國深知和平的來之不易。正是基於這種共同的歷史記憶,中國始終致力於與亞洲各國發展睦鄰友好關系。在新時代,中國將繼續秉持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與各國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地區沖突此起彼伏,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我們紀念勝利,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讓全人類深刻認識到和平的珍貴,認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銘記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教訓,傳播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確記憶,堅持多邊主義,進而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來源:《光明日報》202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