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才能勝利
山東棗庄台兒庄西南郊,坐落著一處承載民族記憶的紅色地標——台兒庄大戰紀念館。紀念館前,由花崗岩鋪設的38級台階,象征著台兒庄戰役發生的1938年。
彼時,隨著南京、濟南相繼淪陷,日寇野心愈發膨脹,急切地想要在幾個月內滅亡中國。台兒庄地處蘇魯交界,京杭大運河橫貫全境,自古便是漕運樞紐,戰略位置特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一旦台兒庄失守,南北交通線打通,抗日戰爭無疑將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民族危亡之際,同仇敵愾,共御外侮。奮勇殺敵和揮舞著旗幟的中國軍人、城牆的殘垣斷壁、血染的運河水和被擊毀的台兒庄火車站……紀念館序廳的浮雕牆上,整幅畫面戰火紛飛、硝煙滾滾,反映了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上,中國軍民團結一心、浴血奮戰的壯烈場面。台兒庄一戰,殲滅日本精銳師團一萬多人,繼八路軍平型關大捷后又一次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抗戰熱情和勝利信心。
視死如歸、血戰到底,無數英雄兒女前仆后繼。在基本陳列展廳台兒庄戰役空戰展台處有一張照片,上面是中國空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副中隊長何信。他率領14架飛機迎戰敵機17架,成功擊落8架后,在返航途中遭到敵機的圍截。何信殊死搏斗,胸中三彈,血流如注,彈藥用盡后,他全速撞向一架敵機與敵人同歸於盡,壯烈殉國。這張照片就是何信留給妻子和當時僅8個月大的兒子的唯一紀念。戰斗中,像何信一樣的英烈還有很多。122師師長王銘章出川抗戰誓師時表示,“今后在抗日戰場上,要做到受命不辱、臨危不苟、誓以熱血和生命報效祖國”。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當時王銘章率部在滕縣縣城內和日軍作戰達3天以上,全師3000多名官兵鏖戰后隻有200多人突出重圍,最后300多人全部在城內以手榴彈自炸,沒有一人幸存。
通過大量展出的文物、圖片和史料,紀念館全景式再現了台兒庄大戰愛國將士浴血奮戰報效祖國的壯舉,其慘烈程度超乎想象,可謂“無半掌之壁不飲彈,無方寸之土不沃血”。紀念館展陳的日軍《步兵第10聯隊戰斗詳報》記錄了這種慘烈——“憑藉散兵壕,全部守兵頑強抵抗直到最后。此敵於此狹窄的散兵壕內,重疊相枕,力戰而死之狀,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將為之感嘆。曾使翻譯勸其投降,應者絕無。”戰前的台兒庄原有房屋兩萬余間,戰后牆無完牆,房無完房。日軍的鐵帽子堵塞了運河的水流,城內手榴彈木柄碎片積存達到3寸多厚。
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在台兒庄大戰中,各方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共同目標精誠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各級黨組織,從多方面給予了支援配合。戰役打響之前,周恩來就提出要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守點打援,各個擊破,后來還專門委派張愛萍向李宗仁轉達中共方面關於台兒庄作戰具體方針,在第五戰區付諸實施。中共山東省委領導開展的抗日武裝在萬德、大汶口以及泰安以北地區炸毀了附近的鐵路橋、公路橋,有力阻擊了日軍對台兒庄地區的后備增援和補給。活躍在台兒庄一帶的中共蘇魯豫皖特委,組織魯南老百姓頂著炮火把彈藥、糧食、蔬菜、肉蛋、食鹽等送上前線,再將大批傷病員運往后方救治。中華兒女勠力同心,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血肉長城,用行動証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正義必勝,人民必勝。台兒庄大戰的勝利,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紀念館中有一張身上挂滿手榴彈的中國士兵的照片,這是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當年拍攝於台兒庄的。照片配文寫道:“歷史上作為轉折點的小城名字有很多——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台兒庄”。蘇聯《真理報》這樣評價:“台兒庄之役及其他戰線之勝利,說明中華民族已經緊密地團結起來了”。
八十多年過去了,戰場的硝煙散去,侵略者也早已被趕出國門,台兒庄古城已經恢復運河明珠之貌,但是,民族恥辱不能忘,憂患意識不可丟。我們應該時刻銘記歷史,繼承先輩們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敵、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只要我們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中國人民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征服,沒有什麼挑戰不可戰勝。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