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作者:曹普    發布時間:2025-07-24   
分享到 :

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矢志奮斗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數代人不懈努力,我們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有多篇著作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由來、主要內容、戰略部署、世界意義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深刻闡述,立意高遠、視野開闊、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理論性、針對性、指導性。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對於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完整、准確、全面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堅定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自信、理論自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現象、一個全球性運動、一次人類文明的大轉換﹔是人類社會自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以來從傳統農業社會(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社會(工業文明、信息文明)轉變的世界性歷史過程,是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等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的劇烈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就中國而言,中華民族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但是,因明朝后期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錯失工業革命、科技革命機遇,中國在內部矛盾和西方現代化浪潮沖擊下逐漸落后於時代,並在鴉片戰爭后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擺脫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中國人民奮起反抗、苦苦求索,洋務運動試圖“師夷長技以制夷”,戊戌變法試圖通過改良來圖強,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試圖以資產階級共和國、振興實業等方案來實現現代化,都以失敗告終。

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謀求現代化就有了堅強領路人和主心骨,中國現代化從思想引領、方向選擇、目標設定、組織實施、進程把控、命運掌握上就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首先領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恩格斯指出:“一個大民族,只要還沒有實現民族獨立,歷史地看,就甚至不能比較嚴肅地討論任何內政問題”,因此“排除民族壓迫是一切健康而自由的發展的基本條件”。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前赴后繼、浴血奮戰了28年,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進程。為了盡快改變我國的落后狀況,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艱辛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提出了分兩步走、到20世紀末“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的“四個現代化”奮斗目標。經過黨和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長征。鄧小平同志首次使用“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之家”等概念,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明確、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我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戰略上不斷完善,作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實施一系列重大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戰略支撐。實踐上不斷豐富,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特別是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增添新的強勁動力。

2

中國式現代化的“定性”及理論體系、戰略部署、世界意義

作為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樣的現代化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定性的話,是管總、管根本的。”它從總體上、最本質意義上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樣的現代化的問題,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屬性,是認識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握的頭等重要、第一位的問題。歷史表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就談不上中國的現代化。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礡力量。

在明確“定性”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分別從“是什麼、干什麼、怎麼干”三個緊密聯系的環節,對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樣的現代化作了進一步展開。

中國式現代化的5個方面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著重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的問題。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現在,全球進入現代化的國家也就20多個,總人口10億左右。當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將極大地改變現代化的世界版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也是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突出特征。中國式現代化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上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我們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努力把這些鮮明特色變成獨特優勢。

中國式現代化的9條本質要求,深刻揭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錨定和重點抓好的工作,著重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干什麼”的問題。“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彰顯領導優勢,起政治保証作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彰顯制度優勢,起方向引領作用。這兩條,直接體現“定性”,是中國式現代化千頭萬緒工作中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5條,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相呼應,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核心構成相對應,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力以赴抓緊抓實的重要工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外交政策和國際交往上要努力做好的工作。“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更高層面上、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及文明形態創新意義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以上9條本質要求,著重強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要始終把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五大建設落實好,把“為世界謀大同”的工作做好,努力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的5項重大原則,深刻揭示了面對新的戰略機遇和來自國內外的各方面風險挑戰,新征程上如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著重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怎麼干”的問題。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集聚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礡力量。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四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五是堅持發揚斗爭精神,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風險挑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強調了6個方面的關系,即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戰略與策略的關系、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活力與秩序的關系、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這六大關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怎麼干”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定性”以及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重大關系的重要論述,思想深邃、立意高遠,把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新水平。

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建構付諸實踐,需要有長遠清晰的科學謀劃和切實可行的具體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有目標、有規劃、有戰略,一定會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有宏偉目標引領——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已經確定了未來發展目標,這就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形象地把這個目標概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式現代化有頂層戰略擘畫——1987年黨的十三大、1997年黨的十五大、2017年黨的十九大分別對中國70年、50年、30年的現代化建設作出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頂層戰略設計。中國式現代化有科學規劃保証落實——這個“規劃”,主要就是中國已經執行了70多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從1953年開始,我國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世界現代化史上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實踐証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具有重大世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它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西方文明就是現代文明的“錯覺”,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3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須進行偉大斗爭

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絕不會一帆風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堅定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以正確的戰略策略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要保持戰略清醒,對各種風險挑戰做到胸中有數。我國發展已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防范化解的矛盾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多邊貿易體制受阻,多重風險挑戰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從國內看,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還面臨不少深層次問題,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將長期存在。要始終保持箭在弦上的姿態,絕不能麻痺大意。

要堅定戰略自信,增強敢戰能勝的斗爭底氣。底氣來自哪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來自我國越來越厚實的家底,更來自堅定的理想信念、執著的真理追求,對黨的初心使命的始終堅守。”要登高望遠,看清“東升西降”歷史大勢、“中治西亂”鮮明對比,看到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走的是人間正道。要有歷史眼光,善於從戰略高度分析、思考、審視,以“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奮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巨輪劈波斬浪、揚帆遠航。

要掌握戰略主動,提高斗爭本領。面對各領域各方面風險隱患,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有很強的風險洞察力、預見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必要時主動出擊、先發制人。要強化底線思維,做好應對任何形式的矛盾風險挑戰的准備。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我國發展階段和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隻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雲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沒有任何人能打倒我們、卡死我們!”

要把握斗爭的大方向,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強領導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的斗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大方向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個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根本性問題上決不能出現顛覆性錯誤。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的頑強意志,應對好每一場重大風險挑戰,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作者系國家監委特約監察員,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