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錘定音五星紅旗的背后
1949年9月25日晚8時,中南海豐澤園裡一場關於國旗圖樣的討論正在展開。雖然毛澤東已認可左上角一顆大星中間一條黃色橫杠的圖樣,但他在聽取大家不同意見后,斷然放棄,隨即拿出復字第三十二號五星紅旗圖樣,指著說:“我們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毛澤東講完后大家鼓掌表示完全贊同,由此五星紅旗作為國旗被確定下來。
什麼是“final候選圖案”
那天晚上參加會議的梁思成在9月29日給女兒梁再冰的信中曾說:“關於國旗圖案之征求選定,我們已開過好多次小組會了。其中有一個圖案,是紅旗左上角一黃星,星下一黃條橫貫旗之全長﹔設計人說明黃條代表黃河﹔后來有人說黃條將旗劃分為二,象征不統一,不好﹔又將條左端縮短至星下,非常難看,不庄嚴,是郭沫若出的主意,且得毛澤東同意的。我一看不得了,拉著周恩來將旗從圖案觀點、象征觀點、在全世界旗型的觀點分析,痛論其不可。同時還有許多人也反對此圖,張治中說那黃條是孫猴的金箍棒﹔也有人說是一根扁擔,等等”,開會時,“在大客廳中毛澤東在客人中走來走去的談話,看見張治中,他說:‘聽說你不贊成那根金箍棒!’大家大笑,他說,‘此圖有許多人反對,本身就不能取得統一的意見,如何能使它象征革命人民的團結呢?’后來他提出現在所發表的五星紅旗——那是應征圖案中列入final候選圖案之一,大家都同意”。
此信說明了五星紅旗圖樣當選的最后時刻。但“final候選圖案”是什麼?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為了迅速完成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及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各項必要准備工作,會議決定在常務委員會之下設立6個小組。第六小組負責擬定國旗、國歌、國徽方案等。第六小組7月4日下午舉行成立會,擬定了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的征求條例,決定公開向全國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截止日期為8月20日。雖然到了截稿時間,但之后仍然不斷有來稿。8月24日統計,共收到國旗圖案1865件、國歌歌詞350余件、國徽圖案18件(實際最后收到國旗1920件、圖案2992幅,國徽112件、圖案900幅,國歌632件、歌詞694首,意見書24封)。國旗圖樣最后選出38件進入復選。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召開,會議將對第六小組選出的國旗等進行認定。22日,第六小組召開第五次全體會議,“關於國旗問題決定採用復字第三號或復字第四號”,同時建議“二十三日邀請全體代表討論國旗、國都、紀年問題,由本組組員分十一組負責召集之”。
雖然第六小組會議已經決定了採用的圖樣,但還是把復選的38種圖樣全部推給代表請他們提出意見。五星紅旗圖樣排在復選圖樣第三十二號。如果梁思成所說的“final候選圖案”是指這38種復選圖樣,毛澤東為什麼單單從這些眾多的圖樣中拿出復選排名相當靠后的第三十二號呢?
未受關注的“意見匯總”
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沒有關注細究過這份檔案,即9月23日上午9時全體代表分11個小組討論后的意見匯總。
據檔案中的意見匯總顯示,復選38種圖樣,最后有25種圖樣被推薦,總共662票。“贊同復字第三號者最多有185人,其次為復字第四號129人,復字第一號112人,復字第二號77人。總之大多數的代表都同意紅旗角上有一星及一黃條的類型(認為較好者共342人),惟對於星的顏色,黃條的粗細、位置、長短及象征的說明,略有不同的意見。”這個結果基本符合小組會議決議。
但也有代表提出了不同意見。一是張治中、邵力子、陳劭先等18人主張採用復字第十五號,“並且嚴景耀說燕京大學的學生多數是贊同復字第十五號圖樣的”。二是胡厥文、李燭塵、雷榮珂等15人主張採用復字第三十二號。復字第十五號是朱德總司令設計,張仃畫圖的,整幅紅色,左上角橫豎各佔整幅二分之一比例為深藍色,其中間為一白邊的大紅五角星﹔復字第三十二號即我們現在國旗的基本圖樣五星紅旗,曾聯鬆設計。這兩種意見與前面復字第三號、復字第四號等幾種圖樣相比,雖然從票數絕對值上說相差很大,卻又比其他圖樣票數相對較多,緊隨復字第三號、復字第四號等幾種圖樣之后。
討論推薦意見分兩個層次:認為較好者和認為可供參考者。主張採用復字第三十二號(五星紅旗)圖樣的15人,根據匯總報告,認為較好者是5人,認為可供參考者是10人。根據各小組討論記錄,實際是16票,6人認為較好,10人認為可供參考。
當天晚上,第六小組第六次全體會議,聽取十一個小組的討論意見,然后進行了匯總,並以此形成了《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組為討論國旗國都紀年事項邀集全體代表征求意見之報告》,拿出了有關評選的最終意見,“關於國旗:本組意見採用復字第三號或復字第四號,因為其構圖庄嚴,簡潔美觀,而且涵義基本上合乎我們征求條件”。意見后附上匯總報告和“國旗分組討論綜合意見統計表”。
毛澤東的最后考量
根據這個匯總報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澤東為什麼在黃星黃條被否定后,隨即拿出了五星紅旗圖樣。雖然第六小組根據討論結果最終意見是復字第三號或復字第四號,但此次討論也有代表提出了五星紅旗圖樣,而且根據票數,從原來的復字第三十二號一下子排到了第七位,前五位就是前面所說的相似的復字第三號、第四號、第一號、第二號以及第九號均為星條圖樣,第六位即朱德總司令的復字第十五號,如果把星條圖樣整體算作第一位的話,則復字第三十二號就排到了第三位﹔或者根據匯總報告,如果把星條圖樣整體算作第一個層次,那復字第十五號和復字第三十二號就成了第二個層次。當大家對星條圖樣提出不同意見,特別是張治中等人批評得很“直白”,梁思成從世界的視野、學理的角度批評得很全面后,毛澤東根據大家討論評選的排序拿出五星紅旗圖樣就很自然了。梁思成所說的“final候選圖案”應該指的就是這種排序。
在討論過程中,代表們能夠暢所欲言,特別是開始毛澤東對黃星黃條圖樣做了認定的情況下,代表們仍然能夠提出不同意見,一是充分體現了代表們開始真正成為了新政協新政權的主人,在認真地行使著自己的職責職權﹔二是充分體現了新政協會在討論時真正發揚了民主。毛澤東前后兩次推出不同的國旗圖樣,應該說都是對全體代表意願的嚴格遵從。中共領袖們真誠聽取意見,展現出博大的胸襟和民主的風范。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5年7月1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