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將熱血沃中華
——從“抗戰家書”中感悟英雄氣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公元757年,詩人杜甫站在安史之亂的廢墟上,面對山河破碎、家親離散,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泣血詩句。
“家國萬裡,尺書傳音。”薄薄的家書,承載了人間的寄語抒懷、封存了多少真情守望,它讓“巴山夜雨”的清冷化作“西窗剪燭”的溫馨,讓“雲中錦書”的翹盼變作“月滿西樓”的浪漫,千百年來始終是人們情感憑吊的港灣、文化展陳的平台、歷史發現的見証。
習主席在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曾深情朗讀了趙一曼烈士家書的主要內容並指出:“這些革命烈士的家書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材,應該編輯成冊,發給廣大黨員、干部,大家都經常讀一讀、想一想。”
隻有經歷過戰火的人,才更加懂得歲月靜好的珍貴。《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增訂版)》一書,收錄了從九一八事變后到抗戰結束、跨越14年的有代表性的44篇家書。泛黃的紙頁上,熱血兒女“留得重逢相對流”的沙場絕筆,盡顯了“為國戰死,事極光榮”的大勇大義、視死如“人生的最大休息”的慷慨豪邁﹔人世間的款款深情、縷縷心語、依依難舍,在那個烽火年代均化作了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壯懷激烈。
——英雄不是生來偉大,而是直面危難時選擇光榮!
“‘抗戰’是我們偉大的母親……我們要在戰爭環境中受到鍛煉,我們要在敵人的炮火下壯大起來。抗戰是我們的神聖職責。”這是時任某抗日游擊隊政委王孝慈寫給弟弟的親筆信。在王孝慈的影響下,他的兒子、弟弟等先后投入抗戰洪流並獻出寶貴生命﹔
“國難至此已到最后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這是抗日將領蔡炳炎在奔赴前線時寫給夫人趙志學的訣別信。擱筆4天后,蔡炳炎即在與日軍的拼殺中壯烈殉國。
80年前那場民族救亡圖存的戰爭再次告訴我們,英雄從來不是峻拔天際的高不可攀,而是危難時挽狂瀾於既倒的奔赴,是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的承當,是“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的無畏。
——英雄不是天縱超人,而是人民有盼時選擇舍己!
“我們又要離別了……親愛的,誰不願骨肉的團聚,誰不留戀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國家民族重要……請你安心在鄉努力婦女解放的事業,成為女英雄,我在外對革命之偉業亦更加努力呵!”1939年11月28日,新四軍五支隊司令部秘書胡孟晉即將返回前線,面對新婚不久的妻子,他強忍離別的傷痛,寫下了這樣一封辭別書﹔
“何況你我,已經處在抗日的烽火中一連三年了呢?請代‘那個人’問媽媽的好吧,祝福她們老人家。為了安慰老人家的心,請你常常寫信報平安吧。共產黨員的家還是要的。”這是時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的彭雪楓於征戰途中寫給妻子林穎的家書,信中飽蘸了對親人的挂念。據林穎回憶,她與彭雪楓結婚3年,共同生活尚不足半年,只能通過一封封書信互訴衷腸、相互勉勵。
“無情未必真豪杰”。英雄從來不是神話傳說中的精靈,而是人間煙火哺育的血肉之軀。正是因為他們胸中涌動著熾熱的情感,面對山河破碎、百姓罹難,他們才感其深、愛之切,從而在黑雲壓城的歷史關頭毫不猶豫地選擇大我、放棄小我、追求無我、舍身忘我。
——英雄不是溫室裡的花,而是勇立時代洪流選擇奮斗!
“兒要為改造不合理的社會而奮斗,為后來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樣為國家民族求解放,作一點有意義的事業……這裡的物質生活比較外面苦些,但精神方面則比外面快樂的多。”這封從延安抗大寄出的家書,書寫者叫韓雅蘭,家境優渥、名校畢業,為了“不做時代的落伍者”,她瞞著父母跑到延安上了抗大,后經黨組織委派返回前方從事抗日救亡斗爭直至病逝。
“爸和哥:你們寵愛和撫育我的艱苦和盡致,我時刻是牢記著的……我之自動參加救國工作,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為的是盡自己之天職與能力貢獻於民族解放之事業而已。”符克,一位生在富裕家庭的華僑青年,甘願放棄舒適的生活,走上充滿凶險的抗日戰場,直至獻出25歲的年輕生命。
“一聞邊烽動,萬裡忽爭先”,始終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造就一代代英雄的血脈沃土。“倭寇未滅,誓不生還”!一封封用血淚和抗爭寫就的抗戰家書,雖經歲月洗禮,字裡行間仍激昂著思想的升華與精神的不滅,感觸到“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錚錚鐵骨。
英雄來自人民,偉大出自平凡。新征程上,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爭做英雄,需要我們從點滴入手,傳承弘揚英雄模范信念堅定、一心為民、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努力在平凡生活中書寫生命不凡,不負信仰追求與使命召喚。
來源:《解放軍報》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