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文化關乎國本、國運”的戰略高度,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形成了對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系統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這一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進行了系統性闡述,為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綱領性任務提供了理論遵循。要深刻把握其中蘊含的戰略考量、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全面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使命及其新時代表達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綱要》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一章開篇強調,黨的百年奮斗凝結著我國文化奮進的歷史。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使命始終與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緊密相連。面對近代以來中國所處的特殊歷史境遇,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在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的同時,也承擔著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的文化使命,致力於“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以文化建設引領前進方向,以文化發展凝聚奮斗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用革命文化激勵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強調要“改變經濟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並提出“科學文化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激發起全國人民共同建設新中國的雄心壯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強調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磅礡動力。結合時代變化和時代發展,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地確立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綱要》指出,從黨的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強國”,再到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目標任務的認識一以貫之、持續深化。
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明確要求,強調要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深刻闡明了我們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提出,根植於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我們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效顯著,文明根脈煥發新生,文化事業產業日益繁榮,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煥發出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綱領性目標,指明了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實踐要求,構成中國共產黨人文化使命的新時代表達。
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原則遵循
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而且面對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過程中的重大基本問題,特別是如何正確處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國際和國內的關系、歷史和現實的關系等問題,深刻闡釋了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這三個基本原則,為我們更好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原則遵循。
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鞏固文化主體性,是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根本基點。《綱要》強調,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充分証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以“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為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成功充分証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它是中華民族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的文化基礎,並且蘊含著破解當今時代中國乃至世界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的思想解答,為堅定文化自信和鞏固文化主體性奠定深厚基礎。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求我們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而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本身,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並使之提升為中國理論。
秉持開放包容,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是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本質要求。《綱要》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明格局。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既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也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秉持精神上獨立自主的前提下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有利的時代條件努力破解“古今中西之爭”,著力創造一系列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的基礎上,不斷培育和創造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守正創新,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証統一,是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思想方法。擁有日新理念、變通思想、革故傳統、維新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以其內蘊的創新原則和創新方法,指引著中華文明在變革中拒絕僵化、在發展中向未來敞開﹔還以一種溫故知新、返本開新、繼往開來式的方式杜絕對文化傳統的徹底顛覆和根本性斷裂,而是在變革中確立並不斷鞏固自己的文化主體性。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的基本原則,在守正中堅定方向,在創新中辯証取舍。守正既要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也要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更要守好“兩個結合”這一根本方法,在文化建設中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與此同時,守正也不能走向因循守舊和教條主義,而是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成就,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思想體系,既有認識論又有方法論,既有宏觀層面的整體指導又有具體層面的實踐路徑,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實踐性的高度統一。《綱要》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唯一正確道路,同時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的角度,指明了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用自己的智慧完善、發展和創新中華文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筑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綱要》強調,這“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因此,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對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弘揚不是片面化的照搬照抄、厚古薄今,而是要辯証地加以鑒別和有揚棄地加以繼承。我們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在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的過程中,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而真正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發揮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積極作用。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要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革命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滋養。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革命文化發展及其成果,展現了中國人民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已經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革命文化既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的重要來源,也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體現。《綱要》指出,在我國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著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了我們黨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匯聚成我們黨的紅色血脈。革命文化見証了黨領導人民在中國大地上百余年的奮斗史,是“兩個結合”的精神結晶,也充分展現了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內在邏輯,必須加以傳承和弘揚。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綱要》指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探索、開創、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文化。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共同熔鑄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滿足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需求,也是實現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精神基石。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創新力和國際話語權,助力增強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不斷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注入蓬勃旺盛的創造活力。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綱要》強調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必須“錨定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道路問題至關重要。新時代文化建設面對一系列新形勢和新挑戰,確保建設文化強國保持正確方向、堅強定力、強大合力,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堅強領導作用。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面對文明文化之爭及其背后所蘊含的價值觀念之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從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
要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造。”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都明確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三中全會專門就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既要不斷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也要加快完善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在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同時,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要深入把握文化創新創造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以科技創新賦能文化內容與形式創新,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文化業態創新,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
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必須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更要求我們必須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培育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隊伍,充分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最大程度地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必須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中華文明瑰寶,不斷推進“第二個結合”深化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挖掘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與此同時,必須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綱要》強調,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后代。必須不斷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以文化遺產為中介賡續好中華文脈。
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當今時代,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更加頻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是事關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課題。文化強國之“強”,縱向上要和歷史上的自己作比較,橫向上則要和其他國家作衡量。隻有在世界上具有足夠的國際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強國。必須在堅定文化自信、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創新中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在更加主動地宣介中國主張、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的過程中,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作者單位: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協同研究基地)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