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許國的共產黨人——從謝覺哉家書中汲取對黨忠誠榜樣力量
謝覺哉,湖南寧鄉人,“延安五老”之一,著名法學家、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他一生勤懇奉公、孜孜為民,恰如他在給夫人何敦秀的信中所言:“我是以身許國的共產黨人。”“以身許國的共產黨人”這短短9個字,既是謝老對自己的評價定位,也是我們共產黨人應有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擔當。
“依靠我,那是錯的”
“你們現在與將來的進步和幸福,是依靠革命,依靠政府,依靠黨與團的幫助與教育,也即是依靠人民,前景非常偉大。那想依靠個人比如說依靠我,現在家裡還有人是這樣想,那是錯的。”作為老共產黨人的謝覺哉,始終熱愛黨、擁護黨、永遠跟黨走,不搞特殊化,不為親友謀私利。
1950年6月,《土地改革法》公布實施,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謝覺哉對此高度認可,堅決擁護,他聽說自己在老家肖家灣的屋子有多余,便毫不猶豫去信家人,要求他們聽從農會主持,將房子分出去給其他人居住。之后,親友們因為土改、減租減息,紛紛來信訴苦,說生活困難,希望謝覺哉這個“大官”能多加“關照”。謝覺哉始終不為所動,他堅信人民政府照顧到了各個方面,給了地主人員以出路。為此,他去信叮囑:“你們是革命親屬,也要學習這個文件,堅決擁護這文件,幫助人民執行才是道理。”並教導他們不要看自家的“從有到無”,更要專注“由不對到對”,收租,是有,但不對,不收租,是無,但是對。要好好勞動、自食其力,不要想著不勞而食、靠收租吃飯。當時,謝覺哉小女兒謝冰茹的3個孩子因為鄉村貧苦、缺少醫藥和營養而不幸夭折,謝覺哉十分痛心,但他依然沒有因私情動公權,而是勸勉女兒振作起來、轉變思想,發揮自己會織布的特長,在家一邊做點田土、一邊織布,努力打開困局。
謝覺哉屢屢拒絕深陷困窘的親友們的請求,看似“無情”,其實背后支撐他的卻恰恰是一位共產黨員對黨和國家、對人民更深厚的真情。正是因為忠誠於黨,才會毫不動搖地執行黨的政策﹔深愛人民,才能克制公權私用﹔顧念親友,才想教導他們獨立自強。自立自強、純朴正直的家風背后,是一位老共產黨人權不為私、一心為公的堅強黨性。
“能多做事即心安”
謝覺哉十分關心基層事業的發展,他曾多次去信親友詢問農村生產狀況,從中了解基層經濟、社會實情並提出中肯的意見,指導他們做好調研工作,改進工作作風,抓生產建設。1955年3月,他給侄女婿吳豈凡去信:“你做一個農業社調查工作,能把具體情況告我否?要一點不假,是啥說啥。”事后,吳豈凡呈上《水口農業合作社辦社一年來的成績和收獲》,謝覺哉請人讀信,並專門回信,就來信中的疑難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果有飼料的話,應該多養豬、養肥豬,有油、肉吃,又有肥料……雙輪雙鏵的水田犁,兩頭大水牛背,好像耕得深一些,不知我地已使用否……你們的河堤有毛病,要結結實實地修好……燒的問題必須解決,從出煤地運煤來,學會燒煤,不然的話,樹林就蓄不起來……”一個一個問題細細找出,一條一條建議娓娓道來,一位作風務實、汲汲為民的老黨員形象躍然紙上。正如他在給兩個兒子的信中寫到的那樣:“你們說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起得早來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他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只要是有利於人民的事情,他就會去做,而且是多做,做了開心。
謝覺哉給兩個兒子的信
我們常說,人民干部為人民,干部二字干當頭,謝覺哉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兩句話。他對黨的忠誠,不是嘴上說說,而是深刻理解、認同黨的性質和宗旨,時刻俯身、向下張望,以細致務實的工作作風、堅定不移的群眾觀念,為基層事業發展注入堅強力量。
“居新社會,學新本事”
謝覺哉有著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在他看來,舊社會學文化,為的是“出人之上”,能吃到剝削飯﹔現在學文化,為的是會搞生產,能為人民做事,建設國家,即“利我”和“利他”的區別。他教導后輩們要“居新社會,學新本事”。他的孫子謝學安學的是土木專業,1949年他去信特地詢問此事:“學安說在土木科畢業了,能不能起房子,做木活?如果能,那就學得對,如果不能,那為什麼不跟謝九木匠或譚四鐵匠當徒弟?”言辭之間十分強調學習的“落地效果”,即是否能付諸實踐,用於發展生產。此外,他曾多次向辦學的長子去信強調,學習要“務實”,學習知識最終還是要付諸勞動,隻不過是早和晚的區別。當時不少人對學習知識都抱有學成出人頭地、穿上綠長褂遠離農作勞動的思想,謝覺哉在兒子的來信中敏銳察覺到問題,並犀利指出:許多農村的中學學生,都是農民子弟,好些部分並不會升學,仍從事農業,要把學校所能接觸到的生產工作、合作社工作、地方組織工作、地方的發展遠景,當作教育的重要材料,使在校的學生畢業后從事農業生產也不感到生疏,而不是將讀書和生產割裂。他在信中說:“試想,如果讀了書,就不勞動,那社會會成什麼樣子?教育對人民有什麼好處?”
社會會如何?對人民有什麼好處?謝覺哉的反問,証明了一個優秀的共產黨人不論處於何種境地、面對什麼境況,都能自覺在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下思考和行動。所謂“忠誠”,就是一顆心全向著黨中央,始終胸懷“國之大者”、黨之大計,時刻以黨和人民事業為重,做到為黨盡責、為民解難。在這方面,謝老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家書紙短,家國情長。對黨忠誠,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用一生來踐行的庄嚴承諾。謝覺哉對黨忠誠、對民關切,對親友嚴格要求,以堅定的信念、清廉的作風、務實的作為,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為黨獻身常汲汲,與民謀利更孜孜”的卓越風范。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老一輩革命家為光輝榜樣,堅定理想信念,鑄牢對黨忠誠,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銳意進取、埋頭苦干,不斷把黨和國家事業推向前進。
(作者單位: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
來源:《機關黨建研究》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