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歷程

作者:蔣永清  姚金桃    發布時間:2025-08-01   
分享到 :

從1995年正式被提出以來,科教興國戰略就始終服務於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30年過去了,科教興國戰略在實踐中得到不斷貫徹發展,也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動力。

為何要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三步走”發展戰略是我國從實際出發探索出的適合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戰略。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世界科技發展形勢和我國國情進一步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成為振興中華民族、實現國家繁榮強盛的重大課題。中共十二大確定了分兩步走,到20世紀末力爭使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中共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設計,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共十四大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的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到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7733億元,提前5年實現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但我國經濟增長中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與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另外,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90年代中期的30%。科技投入從1991年的409億元提高到1995年的833億元,國有企事業單位科技人員從2412.8萬人增加到2785萬人。國家科技力量初步具備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同時,國際上冷戰結束以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知識經濟悄然興起,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但是,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綜合國力較量中,我國面臨著發達國家在經濟與科技方面佔優勢的壓力,許多國家為了在21世紀取得或繼續保持科技競爭優勢,都在加緊調整其戰略部署。

正是在跨世紀之際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面臨重大機遇與挑戰的背景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有一個過程,鄧小平是這一戰略的奠基人。早在1975年主持全面整頓工作時,鄧小平就肯定了“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的觀點。1977年他在恢復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后,自告奮勇分管科學和教育工作,首先從科學教育戰線上打開了撥亂反正的局面。隨后,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科教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世界范圍內高科技呈現的新發展態勢,按照鄧小平的批示,批准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啟動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制造過程自動化、能源、航天、激光7個領域15個主題項目的攻關研究。中共十三大將“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作為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需要著重解決的三個問題之一提出來。1988年鄧小平進一步鮮明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他還從時代特征的角度指出21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在南方談話中他強調“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后,為順利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總體安排。1991年5月23日,江澤民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具有戰略意義,“必將保証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勝利實現,同時將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1992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對面向新世紀的科技發展作出規劃。為落實《綱領》的各項要求,國家科委和有關部門聯合推出一系列科技和經濟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措施,並先后在沈陽、南京等8個城市進行試點。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部署到20世紀末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宏偉藍圖。《綱要》指出:當今“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7月2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關於科學技術的法律,也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同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進一步改革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國民素質。1994年2月,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發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要點》,強調科技體制改革要實行“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方針。6月3日,中國工程院成立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七次院士大會同時舉行。江澤民會見兩院院士時說,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偉大歷史時期。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佔有相對比較低的國家,要搞現代化建設,要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富裕、國家富強,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更要有一個新的解放和大的發展﹔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將會成為中國現代化實現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1995年3月18日,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從法律上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正是在上述時代背景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抓住有利時機,適時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調這是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戰略決策,是保証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措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必然抉擇,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5月26日,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講話,號召認真落實《決定》的精神,在全國形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熱潮。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綱領性文件出台

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的制定和出台,有一個集思廣益、逐步完善的過程。

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進步,把促進經濟建設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轉移提上國家重要的議程。1994年初,江澤民在寫給國務委員宋健的信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能否真正落實,是經濟發達、國家強盛的根本所在。同年8月,國務院領導同志在北戴河研究制定“九五”計劃及2010年長期規劃的思路時,提出科技工作要為解決發展農業、搞好大中型企業、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等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作出貢獻的希望。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指示精神,國家科委組織力量,深入全國各地進行調研,召開各類座談會30余次,廣泛聽取地方和部門領導、科技和經濟部門負責同志、科學家、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11月23日,國務院第59次總理辦公會議聽取國家科委關於科技工作的匯報。會議決定,同意於1995年5月下旬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制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會議強調,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主要解決了政治上的撥亂反正問題,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主要是確定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部署問題,這次科技大會重點是解決“轉化、轉移”問題。會議希望這次全國科技大會要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的第三個裡程碑,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1995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工作要點,把開好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列為重要內容之一。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把開好科技大會作為當年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國家科委負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的起草工作,多次召開不同類型的座談會,深入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決定》(草稿)經國家科委黨組會議討論修改后,報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審示。隨后,中央辦公廳負責組織《決定》(草稿)的修改和征求意見工作。中央辦公廳首先將《決定》(草稿)發至24個中央和國務院的綜合部門及有關部門小范圍征求修改意見后,於1995年3月2日召開由這些部門領導同志參加的協調會,討論《決定》的初步修改工作。修改后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以中央辦公廳文件形式,發至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中央和國務院各部門、各民主黨派、群眾團體廣泛征求意見。

各地、各部門對《決定》的修改高度重視,上報中央辦公廳的110多份修改意見,在基本肯定《決定》(征求意見稿)主題思想、框架和主要內容的同時,共提出各種修改意見達幾百條。許多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決定》的修改和科技大會的召開也十分關切。3月份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應200多名科技界的政協委員邀請,國家科委副主任鄧楠通報了《決定》起草和科技大會的籌備情況,回答了委員們所關注的一些問題。委員們還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在充分吸取各方面修改意見的基礎上,對《決定》(征求意見稿)進行了較大的修改,重要修改就達100多處。

當時,各個地方提出了“科技興市”“科技興農”等口號,在這種情況下,文件起草組覺得應該把這些口號統一起來,由中央統一提,可以叫作“科技興國”。后來考慮到“科技興國”不全面,還要有教育,沒有教育不行,每個人都是靠教育獲得了知識,作為一個國家制度來說,應該把教育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就把這個“技”字改成“教”,提出“科教興國”的概念。把“科教興國”確立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戰略,這一建議被中央採納。

4月13日,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討論審議《決定》(修改稿)。會議原則同意《決定》的內容,並議定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問題。4月26日,江澤民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審議《決定》(送審稿)。4月27日,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研究審議《決定》。會議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對《決定》的指導思想、提出的一些大政方針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特別強調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意義。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原則通過了《決定》。

5月3日上午,受中共中央、國務院委托,溫家寶、宋健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再次征求對《決定》的修改意見。5月3日下午,李鵬總理主持黨外人士座談會,就發布《決定》進行民主協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領導人、無黨派人士代表費孝通、孫起孟、雷潔瓊、王光英、程思遠、李沛瑤、趙朴初、錢偉長、孫孚凌、楊紀珂等參加了座談會,並就《決定》修改發表了許多重要意見和建議。

《決定》再次修改后,5月6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決定》出台的過程,是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充分體現,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一個范例。

《決定》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綱領性文件,不僅是科技工作的指南,也是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南。《決定》首次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確定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具體目標。到2000年的目標是: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體制。在工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基礎性研究、高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有顯著提高。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基本轉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到2010年的目標是: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體制更加鞏固和完善,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繁榮科技事業,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學技術隊伍。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質有顯著提高。重大學科和高技術的一些領域的科技實力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重要產業的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技術。主要領域的生產技術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下世紀初的水平,一些新興產業的生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的來看,《決定》總結繼承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科技工作的成功經驗,另外,根據實踐的發展,增加了提高國家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使企業成為技術開發主體等一系列新內容,對加速科技進步、實施科教興國作了全面、系統的部署。

科教興國戰略在跨世紀之際的貫徹落實

 為在全國形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熱潮,中共中央、國務院於1995年5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江澤民在會上系統、全面地闡述了科教興國戰略的科學內涵,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總結歷史經驗和根據我國現實情況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順利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正確抉擇,必將大大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使生產力有一個新的解放和更大的發展。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這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第一個中長期規劃提出今后1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貫徹的第三條重要方針,就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這樣就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一條重要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意志。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跨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出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實現我國技術發展的跨越。1998年4月,北京大學建校百年慶典前夕,江澤民到北京大學考察工作時指出: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把科教興國戰略貫徹好、實施好,對我們祖國的繁榮昌盛和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了加速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朱镕基總理為組長的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6月9日,領導小組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重申了朱镕基就任國務院總理時的鄭重承諾:科教興國是本屆政府最大的任務。

跨入21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從中共十五大到21世紀的前1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並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我們面臨著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很多艱巨任務,這些任務的完成都離不開科技進步與創新。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江澤民就多次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通過深化改革,從根本上形成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和機制,促進技術創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推動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8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技術創新大會,明確將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國家知識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保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作為主要任務。江澤民在會上明確指出“21世紀科技創新將進一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合將更加緊密”,“我們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進步,加強科技創新”,“我們必須把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擺在經濟建設的首要地位”。面臨世紀之交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形勢,江澤民在2000年6月5日中國科學院第十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上感嘆“形勢逼人”,要求“我們必須在全國興起一個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高潮”,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弘揚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努力形成在全社會學習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氣氛”。2000年10月11日,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提出“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今后五年“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點任務是,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作為黨在21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指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為此,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大會對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鼓勵科技創新以及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等方面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同時將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黨章,以利於全黨更加自覺和堅定地貫徹執行。200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21世紀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正式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召,明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方針。2006年2月,國家又發布了若干配套政策,確保《規劃綱要》的順利實施。在黨和政府的強力推進下,建設創新型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以來,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得到了深入貫徹落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我國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切實支持科教事業的發展。從1998年起,中央財政五年內投入25億元用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2003年到2007年,中央財政用於科技的投入達3406億元。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從2002年的128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1.07%提高到1.49%。在教育投入上,從1998年起,中央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佔比例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僅此一項五年增加489億元。2003年到2007年,全國財政用於教育支出五年累計2.43萬億元,比前五年增長1.26倍。10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到2007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35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全國總人口中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已達7000多萬人,從業人員中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數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國正在加速完成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

為從體制上解決科研機構長期存在的科技和經濟“兩張皮”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后,國務院先后對10個國家局所屬242個應用型科研機構實行了企業化轉制,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技體系結構明顯優化,科研力量和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科研機構的“一元化”格局,被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和科技中介機構等多種創新主體蓬勃發展的多元化格局所取代,2006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3003億元中,企業、政府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分別佔到68.3%、20.9%和9.9%。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也發生重要轉變,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日益突出,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速,2007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226.51億元。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教育部採取“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等多種方式,合理調整高校布局結構,原國務院部委管理的360多所高校多數改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一些需要國家管理的學校由行業主管部門劃歸教育部管理,逐步改變了高等教育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狀況,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逐步形成了政府為主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辦學新體制。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也取得新突破,從2008年春季學期開始,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都開始享受免雜費和免費教科書政策。

此外,我國還積極完善相關政策,確保科教興國戰略的順利實施。1997年6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決定,制定和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加強國家戰略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工作。隨后由科技部組織實施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為鼓勵廣大科技人員建功立業,我國建立健全表彰激勵機制。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決定,授予及追授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自2000年起,我國開始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並形成了每年頒發一次的慣例。為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國家於1995年實施了加強重點高校建設的“211工程”,旨在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和多種形式聯合辦學,促使高校布局和結構趨於合理,提高辦學規模效益和教育質量。1998年12月,教育部又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985工程”),使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在邁向新世紀的道路上有了更加明確的奮斗目標。

中共十八大以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依然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共十八大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開啟邁向科技強國新征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共十九大對我國科技創新作出全面部署,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中共二十大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單獨作為一個部分,對科技、教育和人才進行統籌部署,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作者:蔣永清,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編審﹔姚金桃,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助理研究員

來源:《百年潮》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