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文明高度審視和總結抗日戰爭的經驗教訓

作者:李忠杰    發布時間:2025-08-15   
分享到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經80周年。作為中華民族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這場戰爭以刻骨銘心的方式留給了我們極為豐富和深刻的經驗教訓。在不同時期,我們對這場戰爭不斷進行總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和推進,隨著世界又一次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無論中國還是世界,都更需要從人類文明的高度,更加全面深刻地審視當年的這場戰爭,更加全面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以推動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和進步。

一、從人類文明的高度解析當年戰爭的性質

判定戰爭的性質,是一個最基礎的、最根本的問題。它決定著所有相關國家的立場和態度,決定著所有的政府和民眾應該如何對待這場戰爭,也決定著如何處置戰爭的后果和當事人的問題。

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性質的判定,是一個既簡單明了又錯綜復雜的問題。說簡單明了,是因為每一個人僅憑事實和良知就能得出應有的結論。說錯綜復雜,是因為每個國家如果僅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就會得出很不相同的結論。而且,中國的抗日戰爭還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緊緊聯系在一起,對兩者性質的判斷有緊密的聯系。立場和標准不同,結論就會不同甚至大相徑庭。原因除了利益外,與每個國家認知和價值取向的文明水平密切相關。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強調,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標志著民族矛盾代替階級矛盾上升為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樣的界定是正確的,也是符合事實的。面對這樣的矛盾,中國人民必須為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生存而戰,全中國人民都應摒棄一切矛盾和分歧,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人民激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同仇敵愾,奮勇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愛國主義成為中國人民最有力的精神武器,也成為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法寶之一。

但如果拓展視野,匯總和比較不同國家的認知,我們就會發現,僅僅將抗日戰爭定位於民族矛盾,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僅僅是兩個民族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每個民族似乎都有理由為自己的民族辯護和戰斗,都可以用自己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來激發人民的斗志。這樣兩種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是根本對立的,碰到一塊,必然會發生激烈的沖撞。當年日本士兵作戰特別凶殘,與這種精神上的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辨析兩種不同的立場和價值觀,就必須看到,中日民族矛盾的背后,是起碼的是非問題。當年的那場戰爭,並不是一般的利益沖突,而是侵略與反侵略的問題,是逆時代潮流而動的勢力,以極端野蠻的方式向人類文明挑戰、對其他民族進行侵略、掠奪、殺戮、奴役的問題。因此,中國人民、中國政府、中國共產黨對那場戰爭的認識,從來都不是僅限於民族矛盾,而是十分明確地界定,當年中日之間的戰爭,對於日本方面來說,是完完全全的侵略戰爭﹔對於中國方面來說,是完完全全反抗侵略的戰爭。涇渭分明,不可混淆。

戰爭性質不同,不同國家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也就有了根本的不同。對於被侵略的中國來說,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是強大的精神力量﹔但對於侵略方的日本來說,它們的所謂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則是十分危險的毒藥。

所以,對戰爭性質的判斷與對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解讀,都不能僅僅以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見,停留於兩個國家相互矛盾沖突的層面,而要首先區分戰爭本身的是非對錯,界定正義還是非正義。由此,就必須接受和運用人類文明發展所形成的共同價值,用公平正義的標准來衡量不同國家的行為、衡量不同國家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區分誰是侵略者誰是被侵略者,誰是正義誰是非正義。隻有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才能認清最起碼的是非,才能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才能得到世界更廣泛的支持。

近代以來,國際社會形成的基本價值觀之一,就是承認侵略是非法的。但對什麼是“侵略”,一直有不小的爭論。1953年和1956年,聯合國大會兩次設立侵略定義問題特別委員會,研究侵略定義問題。到1974年,聯合國大會終於通過《關於侵略定義的決議》,確認:“侵略是指一個國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個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或以本《定義》所宣示的與聯合國憲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決議列舉了構成侵略的七種行為,並指出,“國家違反憲章的規定而首先使用武力,就構成侵略行為的顯見証據”。

這就是人類社會經歷長期的磨難和思考之后,超越不同利益和認知達成的共識,是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觀發展進步的典型表現,歸根結底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共同的認知一旦形成,就成了一種價值標准,既成為一種道德的約束,又成為一種國際法准則。

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問題,就可以超越不同國家的利益、認知和價值取向的差別,以共同的標准確定國際關系中哪些事情是正義的、哪些事情是非正義的,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如果以國際法的形式固化下來,就成為所有國家都必須遵守的道德和法律准則。如果違反這些准則,不僅要受到國際社會的道德譴責,而且會受到國際法的制裁和懲罰。這是文明發展之要求,也是文明規范之約束。雖然完全和嚴格地執行這些規范和准則還非常困難,但畢竟是以文明代替野蠻、以和平代替戰爭的重大歷史性進步。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與世界的交融,中國黨和國家對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性質的認識和界定也逐漸深化,越來越突出地從人類文明的高度來審視和界定當年的那場戰爭。在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時,江澤民同志開始使用“文明”一詞,指出“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彪炳千古的歷史貢獻”。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講話中,18次使用了“文明”一詞,強調“發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同人類文明的凶殘敵人進行的一場殊死搏斗”﹔德意日法西斯勢力“使人類文明面臨著嚴峻挑戰”“給人類文明造成空前浩劫”“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遭受了慘重破壞”﹔等等。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徹底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捍衛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發展的文明成果,捍衛了人類和平事業”。

對抗日戰爭性質的這些界定,升華到了人類文明的高度,更加深刻地揭示,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一場文明與野蠻、進步與反動的大搏斗。德意日法西斯勢力的所作所為,都是向人類文明的挑戰。這就從根本上指明了法西斯的侵略行為是不可容忍的,而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抵抗則是正義的、進步的。

二、從人類文明的高度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來之不易,其中蘊含著極為豐富和深刻的經驗教訓。80年來,很多國家都從不同的角度總結經驗教訓,國際社會也在不斷地反思這場戰爭,探討如何防止戰爭悲劇的重演。

從當年的那場戰爭中,我們到底應該吸取哪些經驗教訓、得到哪些啟迪呢?一般來說,世界各國大都習慣於從本國本民族的角度總結經驗,獲取啟迪。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文明的提升,特別是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推進,我們越來越需要以“登高望遠”的態勢,更多地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對當年的這場戰爭進行更為深刻的反思。

中國人民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同時也熱愛人類共同居住的世界家園,在關心自己國家利益的同時也關心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所以,我們總結抗日戰爭的經驗教訓,既要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認真研究和總結中國自己應該做什麼、注意什麼、防范什麼,也要注意研究和總結國際社會應該做什麼、注意什麼、防范什麼,與世界各國一起,深化對當年戰爭的認識,為國際社會和人類文明貢獻中國思想、中國精神、中國智慧。

從自己國家和民族來說,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和揭露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性質和危害,堅定不移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獨立,堅決反對外敵對於中國的侵略﹔必須深入研究和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堅定不移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斷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必須深入研究和展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建設,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和人民的前列﹔必須深入研究和汲取全民族抗戰的寶貴經驗,堅定不移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業﹔必須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國盛衰演變的深層次規律,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等等。這些認識和經驗教訓都是極為寶貴的,牢記並且付諸實行,將對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發揮重要的作用。

但僅有這些認識和總結還不夠。在立足中國、著眼中國的基礎上,我們還要以更寬廣的視野和胸懷,從人類文明的高度,總結能夠對世界進步和發展起推進作用的經驗教訓。這是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責任,也有利於中國自身。

從這樣的高度和視野來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有哪些重要的經驗教訓,國際社會應該從中得到哪些重要的啟迪呢?我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

第一,世界人民都擁有自己生存的家園。每一個國家都必須尊重所有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既要維護自己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也要尊重其他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參與了聯合國的創建和《聯合國憲章》的起草工作。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在內的中國代表團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聯合國憲章》規定:“本組織系基於各會員國主權平等之原則。”各會員國不得“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

中國曾經飽受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受侵害的傷痛,所以,堅決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對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侵犯,也決不侵犯其他國家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20世紀50年代,中國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經過70多年的實踐檢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對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漸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發表講話,都強調要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

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責任和義務。當年的侵略國和戰敗國必須痛徹心扉、吸取教訓,再也不能任意踐踏其他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當年的受害國和勝利國也同樣要尊重其他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錯綜復雜的世界中,只要忘記人類文明的基本准則,任何國家的角色都可能發生轉換和變易。立國處事的根本基石,是始終尊重人類文明的基本規則,任何國家都不能例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尊重他人才能維護自己,互相尊重才能維護和平。

第二,世界人民都珍愛和平的價值。任何國家都不能用戰爭手段解決相互之間的沖突。這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基本要求,所有違反這一原則的行為都要受到抵制和懲處。人類對戰爭的認識過程,本身就是文明發展的過程。歷史上,曾經認為戰爭是獲取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甚至是強盛和力量的表現。但到1899年和1907年的兩次海牙和平會議,開始對國家的戰爭權加以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成立的國際聯盟,進一步限制成員國進行戰爭的權力。1928年簽訂的《巴黎非戰公約》,宣布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規定簽約國之間可能發生的一切爭端和沖突,不論性質及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解決。這是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規定“非戰原則”。

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等文件,最終確立了不得進行侵略戰爭、禁止使用武力和武力相威脅的原則。同時,吸取國聯表現軟弱的教訓,聯合國專門設立安理會,賦予它可以使用武裝部隊來制止侵略、維護和平的權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6條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5條規定,戰爭犯罪包括3類:危害和平罪﹔戰爭罪﹔違犯人道罪。據此,通過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等,懲處了一批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犯,也由此確立了一系列關於戰爭罪行的國際法規則,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當年戰爭造成的慘烈破壞和法西斯國家戰犯受到的懲處,都給世界以刻骨銘心的教訓。用發動戰爭、侵略別國的辦法來謀取自己的利益,從根本上違反人類文明的本質和要求,是世界人民決不能容忍的。即使一時得逞,最終還是要遭到失敗。世界一切國家和人民都應該珍惜和平,維護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各種戰爭或武裝沖突仍不斷發生,這說明,真正執行非戰原則、實現人類和平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這決不是說人類就應該回到過去,繼續用武力和戰爭來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國際法上宣布侵略戰爭構成國際犯罪,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大進步。文明不能倒退,倒退就會產生新的悲劇。當代世界的每一個國家和組織,都應該促進這一文明的實現,而不能故意違背人類文明的規則,隨意訴諸武力,甚至發動侵略戰爭。

第三,世界人民都渴望公平、正義和法治。任何國家都必須嚴格遵守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准則,共同維護符合人類文明要求的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秩序。聯合國成立的目的,就是“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創造適當環境,俾克維持正義,尊重由條約與國際法其他淵源而起之義務,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會進步及較善之民生”,“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集中力量,以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則,確立力法,以保証非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運用國際機構,以促成全球人民經濟及社會之進展”。

以聯合國組織和聯合國憲章為主體建立起來的戰后國際秩序,是吸取兩次世界大戰慘痛教訓的產物。雖然並不完美,但有秩序總比無秩序要好。戰后以來,由於和平與正義力量的不斷擴展,這樣的秩序也在逐步改進和發展,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總體上對世界是有利的。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理當首先維護這種基本的秩序,並推動這種秩序不斷走向完善。

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世界各國都必須嚴格遵守以聯合國憲章為主干的國際法。現代國家應該是法治國家,現代世界也應該是法治世界。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是維護國際秩序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障,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和標志。現有的國際法當然還是不完善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改進。但沒有國際法,世界就會再次回到叢林法則,陷入混亂和戰爭的深淵。凡是自己認可了的國際法,就有責任和義務嚴格遵守,不能找任何借口蔑視和違反。凡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都要受到抵制和譴責。重大的犯罪行為還必須受到制裁。

隨著越來越深入地介入國際事務,中國應該加強對國際法的研究。中國民眾也應該更多地學習和了解國際法。對世界各種事件和問題的認識,不能以叢林法則的眼光,而必須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以國際法准則為根據,科學分析,正確認識,為爭取世界和平出力而不是添亂。

第四,世界文明是在多樣化中發展進步的。每一個國家都要尊重這種多樣性,善於與其他文明和平共處、交流互鑒,編織人類文明更美的圖景。人類社會始終面對的一個大課題,是如何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世界上不同國家關系的背后,都潛藏著一種文明類型之間的關系。各種文明類型,到底是兼容的,還是沖突的?是應該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還是唯我獨尊,恃強凌弱?這個問題不解決,世界上的矛盾和沖突就會不斷。

多樣性始終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特質,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千百年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面對豐富多彩的不同文明,各國都有權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發展戰略、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同樣也要尊重其他國家的選擇,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

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每一個國家都應堅持文明多樣性的理念,正確對待文明類型的差異和矛盾,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當“文明霸主”。堅持求同存異、相互尊重,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做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以寬闊的胸懷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

各國應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相互尊重,友好相處。各國在通過電視、廣播、電影、書籍、軟件、音像制品、國際互聯網等進行信息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應建立和遵循必要的規則,注意保護各國文明的特色。

國際社會要共同推動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建立和完善涉及文明問題的各種規則,制定更多的處理國際文明關系的准則和文件,形成文明互鑒的制度和機制。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共同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文化壁壘,共同抵制妨礙人類心靈互動的觀念紕繆,共同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精神隔閡,使人類文明更加豐富多彩。

三、從人類文明的高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一個和平、發展、文明、進步的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德意日法西斯是狂熱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產物。它們發動侵略戰爭時,都死抱著擴張領土的貪欲,做著全球或地區帝國的美夢,以為通過侵略戰爭、奴役他國就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利益。但戰爭的結果毫不留情地摧毀了它們的夢幻。戰爭結束之后對戰犯的審判告訴世界,發動侵略戰爭的道路是一條死路,根本走不通。唯有和平,才是世界正道。唯有堅定不移地爭取和平、維護和平,走和平發展道路,才能為本國和世界爭取到安寧和繁榮。

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珍惜和平。堅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堅定立場,也是中國對世界的庄嚴聲明和真實承諾。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僅為中國贏得了40多年有利於發展的良好環境,而且為人類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為了和平,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了和平,中國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來,和平與戰爭仍然在以不同方式進行著艱難的博弈。人類始終面臨著一次次歷史性的選擇。到現在,人類社會又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

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社會曾經多次站在十字路口,多次遇到“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僅100多年來,就已經遇到過4次。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處在十字路口,由於沒有能正確回答向何處去的問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沒有能正確回答向何處去的問題,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於對向何處去的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於是世界分裂成了兩大陣營。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類第四次站到十字路口,面臨“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結果是柏林牆倒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結束。對這一答案如何評價,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到現在,世界又一次站到了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又一次遇到了“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環顧世界,許多令人驚喜的發展和進步正在迅速發生,但面臨的諸多問題又使許多人感到茫然和憂慮。

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必須科學理性地作出選擇。到底是增強理性,還是轉為任性?是發展文明,還是轉向蒙昧?是堅持和平,還是擴大沖突?是發展民主,還是實行霸凌?是促進共同發展,還是恢復狼性競爭?是堅持合作對話,還是重新擴軍備戰?是推進全球化,還是逆轉全球化?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制造世界亂局?歸根到底,世界是向前進步,還是向后倒退?

在人類再一次面臨對抗還是緩和、戰爭還是和平、侵略還是反侵略的關鍵時刻,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更要站在世界大局的高度,認真思考和科學回答“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更要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銘記用千百萬人生命換來的經驗教訓,把世界的航船引向正確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當今世界,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各種鼓吹戰爭的聲音不絕於耳,且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更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回顧、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任何試圖以戰爭手段來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都是不可能的。世界一切國家和人民都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堅決維護人類的和平與安全,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侵略戰爭,不能允許、也不要試圖用戰爭手段來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這是人類文明的要求、當代國際法的要求,也是維護各國利益和整個人類利益的要求。

正確回答“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制止戰爭,維護和平,關鍵是要充分認識到,今日世界已經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每個國家的命運都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隻有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才能正確認識本國與他國的關系,才能以正確方式處理各種復雜的國家關系,才能真正堅持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才能真正摒棄冷戰思維和侵略手段,才能免於世界重演兩次世界大戰的悲劇。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理性可行的行動方案。每一個國家都應以平等合作的態度,堅持多邊主義,共同參與全球治理。我們期望,通過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和總結,將進一步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發展,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升華。

(來源:《學習與研究》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