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在歷史繼承和接續奮斗的基礎上,著力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體制機制上不斷進行改革完善,採取了許多重大實踐舉措,從多個維度實現了創新發展。
理論創新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未來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得以實現。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新中國成立后,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毛澤東同志強調,“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將追求與實現共同富裕視為社會主義的最大優越性,提出了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根本上體現了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利於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於增強黨的凝聚力、向心力、號召力”,圍繞共同富裕作出重大理論創新。
對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作出科學界定。從覆蓋面上講,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是少數人富裕,避免出現貧富懸殊﹔從內容上講,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富裕,更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全面富裕,防止產生不協調發展﹔就實現方式而言,共同富裕不是自然而然實現的,而是共建共享的過程,依托於團結奮斗﹔就推進過程而言,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同步的富裕,而是漸進實現的進程。對共同富裕基本內涵的科學界定,有利於消除模糊的甚至錯誤的思想認識,在凝聚廣泛社會共識的基礎上形成整體合力。
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能等實現了現代化再來解決共同富裕問題,而是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列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從根本上超越了資本主義兩極分化的弊端。
將推進共同富裕視為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共同富裕是民生問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於彰顯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有利於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有利於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巨輪行穩致遠,有利於夯實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
對共同富裕的歷史文化根基予以強調。從民本到民主,從九州共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萬物並育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華文明別開生面,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共同富裕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而且是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的一個社會理想。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共同富裕問題上的理論創新,既來源於歷史又超越歷史,既高揚歷史自信又彰顯文化主體性。
制度創新
推進共同富裕無疑需要從多方面著力,而制度創新更具有根本性、穩定性、全局性和長遠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推動制度創新,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障。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一項大政方針。我們黨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是明確的、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從來沒有動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也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隻有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才能從根本上克服與防止兩極分化﹔隻有充分發揮多種所有制經濟參與市場競爭、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積極作用,才能不斷促進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就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必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予以不斷完善。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在初次分配中,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再分配過程中,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完善以稅收調節、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發揮第三次分配的積極作用,不斷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我們黨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把“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結合起來,把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結合起來,把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結合起來,把“放得活”與“管得住”結合起來。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能極大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與效益,又能切實維護包括分配公平在內的社會公平,推動發展更平衡、更協調、更包容,從而保障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實現。
除了經濟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外,我們黨建立健全的很多制度機制都與推進共同富裕有著密切關聯。例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方面的制度,成為推動共同富裕的指路明燈與定海神針﹔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面的制度,為推動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政治保証﹔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面的制度,為推動共同富裕提供有效法治保障﹔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方面的制度,為推動共同富裕凝聚強大合力﹔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制度,有利於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的制度,為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動力﹔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為推動共同富裕織牢“安全網”﹔等等。
實踐創新
為推進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入調研並科學部署脫貧攻堅行動。為了拔窮根、摘窮帽,實行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准”,採取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打出了一整套精准脫貧的組合拳。堅持五級書記一起抓,健全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機制,構建起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形成了跨單位、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實踐體系。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庄嚴宣布:“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徹底解決了當下的貧困問題,而且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制定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現實任務,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須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作出更加積極有為的努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不懈奮斗,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正一步一步地變為生動的現實。
提出並實施重大發展戰略。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黨中央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相繼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等重大戰略決策,提出並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為在逐步縮小區域差距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有利條件。在縮小城鄉差距方面,提出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構建長效機制,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創造性地設立試點或試驗區,推出促進共同富裕的若干重大舉措。例如,從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到建設雄安新區,從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到支持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特別是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這些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創新性探索必將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提供新鮮經驗與強大動力。
(作者:郝永平,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2025年08月1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