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注的重點問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他借此強調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存與發展依賴於自然界。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是歷史進程中的“自然人”,自然則是“人化”了的自然,隻有尊重自然,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自然界的社會的現實和人的自然科學或關於人的自然科學,是同一個說法”。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自然界各要素間、人與自然界間存在著深刻的系統性關聯,任何割裂這種聯系而片面追求局部利益的行為,勢必破壞整個系統的平衡。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指出:“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在《自然辯証法》中,恩格斯強調:“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他以阿爾卑斯山生態災難為例指出:意大利人砍光山南坡樅樹林時,就毀掉了高山畜牧根基,更引起山泉枯竭與洪水肆虐的連鎖反應。
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生態問題的根源,指出近代工業化大生產重塑了人與自然關系,將自然從生存依托異化為資本增殖工具,割裂了傳統相對穩定的物質循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佔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馬克思認識到,科學技術拓展了人類認識自然的視角,提升了人類從自然獲取資源的效率。但當技術淪為資本增殖的附庸,背離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時,便會出現“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因此,必須著眼於整體和長遠,統籌考慮自然界各要素的相互影響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証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待人與自然問題。他們預言:“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他們認為,隻有重新調整人類自身行為、科學設定發展目標,才能克服盲目追求物質利益帶來的生態破壞和人類自身心理的失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認識,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幅人、自然、社會和諧共處的美好圖景,也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理論依據。中國共產黨歷來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對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探索從未間斷,在實踐中完善生態治理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僅深刻改變中國,也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探索凝聚共識、指明路徑。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系統思維謀劃全局,把生態治理的各項舉措貫穿於生產、生活、生態各領域,統籌好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各環節,以系統治理的扎實成效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為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南昌師范學院)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