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新面貌 煥發新活力(活力中國調研行)
——贛吉青三省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中,記者深入江西、吉林、青海三省,實地探訪城鄉融合發展的時代新篇:
一枚雞蛋,擁有專屬的“數字身份証”,從恆溫雞舍到智能倉庫,通過掃碼實現全周期溯源。江西一家數字化養殖基地每天能產雞蛋4萬枚,年產值約1300萬元。
一片雪場,從冬季火到四季火,“四季運營”的巧思持續激發消費活力。吉林鬆花湖冰雪勝地,將冰雪資源轉化為四季旅游資源,客流量持續提高。
一名牧民,在青海湖畔“賣農產品”也“賣好風景”。通過生態旅游,環湖8個鄉鎮20個村的2萬余名群眾受益,生態紅利惠及更多百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堅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縣域經濟各具特色,城鄉循環持續暢通,和美鄉村宜居宜業,城鄉融合發展迸發蓬勃活力。
縣域經濟多點開花,拓寬增產增收渠道
在江西省新余市良山鎮,5G與物聯網技術悄然改變著一枚雞蛋的“旅程”。森鳳蛋雞散養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浩打開手機,雞舍的溫度、濕度等參數實時跳動,“有了這個監測系統,相關數據一應俱全。”
自動喂料機精准投喂營養配餐,立體智能倉庫精准調度,每枚雞蛋都擁有專屬“數字身份証”,掃碼即可追溯全程。得益於數字化閉環管理,養殖基地產出的雞蛋成為市場搶手貨。
新技術助力養殖業改造升級,提升縣域特色產業的競爭力。李浩說,下一步將深化人工智能在精准營養調控等方面的應用,帶動更多周邊農戶共同發展。
江西的“數字蛋”是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縮影,吉林的“冰雪牌”則生動詮釋如何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
吉林省吉林市鬆花湖度假區,一場草地音樂會正在上演,八方游客伴著悠揚樂聲,享受清涼。“我們打造以山地運動、生態休閑、文化體驗為重點的避暑休閑產品。”度假區總經理趙蘭菊介紹,今年夏季客流量有望突破40萬人次。
夏日青山也是冬日雪場,冷資源迸發熱經濟。一到冬季,這裡化身滑雪勝地,50條雪道、總長55公裡,從山頂蜿蜒而下,點燃冰雪運動熱情。同在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場不遠處的南溝村辦民宿、開飯店……小山村業態日漸豐富。“全村有149家民宿,可同時接待游客2000人,年收入超1500萬元。”南溝村黨支部書記張增發說。
青海湖畔,守護好風景迎來好光景。水天湛藍一色,湖面波光粼粼,青海省共和縣尕日拉村“扎西牧場”牧家樂,藏式小木屋溫馨別致。“這還是湖景房呢!”順著負責人扎西南杰手指的方向看去,窗外正是“高原藍寶石”青海湖。
從“一頂帳篷一匹馬”,到十幾間客房的牧家樂,從賣酸奶賣肉干,到“賣風景”“賣服務”,扎西南杰深深感到:“守住好風景,才能迎來好光景。”
近年來,青海湖周邊探索文旅新模式,生態旅游發展格局逐漸明晰,通過政府主導、村集體參與、農牧民分紅為主的分配機制,輻射帶動環湖周邊8個鄉鎮20個村、超過2萬名群眾增收致富。
“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繁榮。”江西省委書記尹弘介紹,近年來,江西堅持工業化理念和市場化思維,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雙百行動”,加快補齊精深加工、流通短板,努力把農業建設成為現代化大產業。目前江西全省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達81家、1147家,帶動376萬戶農民年均增收4260元。
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在吉林省鎮賚縣,稻浪滾滾,曾經不毛之地的鹽鹼帶,已成150余萬畝稻田的“米糧川”。蝶變的背后,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三代科研工作者30余年的接力堅守,推動耐鹽鹼水稻品種選育、土壤改良及配套栽培技術等落地,助力當地實現“以稻治鹼、以稻致富”。
“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多虧了這些科學家!”科技的力量,種糧大戶毛印華感受很深,“去年,自家150多公頃的稻田打了240萬斤糧,比前一年增產20多萬斤,純利潤100多萬元。”
得益於農業科技人員駐村服務,去年,鎮賚縣水稻播種面積達155萬畝,產量達到20.6億斤。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介紹,團隊瞄准優質高效,推廣水稻育苗基質、稻蟹共養等新技術新模式,幫助農民節本增效。
同樣是資源的喚醒,在江西省上饒市,返鄉創業者陳亦飛用文旅創意讓廢棄礦山煥發新生。夜幕降臨,望仙谷景區內,古風情街游人熙攘,“挂”在懸崖上的民宿燈火璀璨,滿滿的活力扑面而來。誰能想到,十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因過度開採而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
人才和資本的回流,為鄉村全面振興帶來更多可能。陳亦飛攜手合作伙伴,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出資打造贛家特色夯土房民宿、非遺體驗等項目,讓望仙谷變身“網紅旅游地”。2024年,望仙谷景區接待游客310萬人次。
景區的火爆,吸引了大批村民返鄉就業創業,村民吳啟安就是其中之一。“回來開飯店,就近能照顧家裡,上半年飯店接待游客3.6萬余人,月均營收30余萬元。”吳啟安說。景區的開發為村民提供6500余個直接就業崗位,帶動周邊就業3萬余人。
鄉村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持續澆灌。家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牧民桑科與當地肉聯公司簽訂了採購合同,但擴大養殖規模的資金仍是難題。“憑公司的採購合同拍了張照片,連銀行門都沒進,6萬元的貸款就到賬了。”桑科激動地說,這筆錢不僅能買打草機,還能引進幾頭種牛,明年收入有望翻番。
這背后,是青海金融系統針對農牧區創新推出的活畜抵押、訂單融資等金融產品。“圍繞推動綠色有機農畜產業發展,加大普惠金融資源投入,截至目前金融機構累計發放活畜和農地抵押貸款超30億元。”中國人民銀行青海省分行信貸政策管理處工作人員侍晶晶介紹,接下來還將加大高原特色產業的信貸資金投入。
“堅持人口、產業、公共服務、城鎮、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青海省委書記吳曉軍介紹,近年來,青海因地制宜推動產業“四地”建設、綠色算電協同發展,引導人口向城鎮、產業集聚區、低海拔地區適度集聚,積極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城鄉建設一體布局,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要擱以前,都不好意思把大家伙兒請進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東村村民王丹丹笑著將游客迎進窗明幾淨的家。她最滿意的是家裡的室內衛生間,坐便器、熱水器、洗手池一應俱全,“以前冬天上廁所得出門,凍得直哆嗦。現在家裡干淨又暖和。”
一場“廁所革命”,撬動農村人居環境深刻變革。光東村先行試點,和龍市全面鋪開,污水管網代替三格式淨化槽,實現集中處理。
“改廁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點,經過整治提升,吉林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已超98%,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達到47.1%,村容村貌發生可喜變化。”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劉翔宜說。從光東村到白山鬆水,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由點向面鋪開。
放眼廣袤鄉野,基礎設施硬件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軟件不斷升級。在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青海,“看病難、看病遠”問題正得到有效破解。果洛州久治縣的牧民桑多杰前兩天身體不舒服,趕緊來到鄉衛生院。“正好遇見縣醫共體總院主治醫師坐診,幾天治療下來,身體大為好轉。”桑多杰感慨,“家門口就有專家坐診,看病又准又方便。”
桑多杰的經歷,是青海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鄉村的生動寫照。截至目前,青海全省醫共體實現縣域全覆蓋,縣域醫療服務能力逐步提升。“人員、技術、服務、管理”下沉,“崗位派駐+巡回醫療+遠程指導”,優質醫療資源流向基層,曾經“只能打針賣藥”的鄉鎮衛生院,如今也能獨立診療、篩查大病,織就了一張健康守護網。
環境美了,服務好了,鄉村治理也要跟上。江西省南昌市灣裡管理局,記者親身體驗了“灣裡辦”智慧平台的便捷。東源新村村民劉斯享,晚飯后散步發現村道旁的幾盞路燈不亮,他隨即用手機拍下故障路燈,掃碼上傳“灣裡辦”智慧平台。
提交信息后,平台就通過智能分撥,將情況轉至鄉鎮政府。接到工單,工作人員立即聯系路燈養護單位,技術人員第一時間抵達現場檢修。從上報到解決,全程不超過24小時,第二天遛彎看著修好的路燈,劉斯享直呼“真高效”。
“指尖直達、快速響應”的背后,是“灣裡辦”智慧平台構建的“分級處置—部門聯動—反饋改進”機制。高效、透明、便捷的數字化治理,深深嵌入當地鄉村肌理,九成以上的群眾訴求實現當日受理、當日解決,數字技術讓鄉村治理變得更智慧更貼心。
“統籌謀劃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吉林省委書記黃強介紹,近年來,吉林穩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破除影響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建設,新建宜居農房1.8萬余戶,新改建農村公路3700多公裡,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本報記者常欽、鄭智文、葛孟超、門杰偉、劉天亮、陳凌、周歡、楊顏菲、賈豐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0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