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紀錄電影《山河為証》
守護抗戰記憶 傳承精神力量
8月14日,紀錄電影《山河為証》四川首映禮在成都舉行。圖為映后互動環節,抗戰老兵親屬登台接受獻花,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供圖
“天寒地凍,沒有衣服穿,沒有糧食吃。抗聯戰士是如何在這種極端惡劣的條件下頑強生存下來的……說句心裡話,的確值得好好研究,這已經超出人類極限了。”
在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山河為証》攝制組與雞冠山東北抗聯密營遺址搜索小分隊來到當年東北抗日聯軍戰士被日軍燒毀的密營遺址。撥開沒膝的積雪和枯枝,鏽跡斑斑的彈殼仍在原處,凝刻著往昔硝煙的痕跡。站在皚皚大雪間,隊員張旭生感嘆不已。
這是8月15日上映的紀錄電影《山河為証》的開場鏡頭。從凜冽寒冬出發,觀眾被紀錄片一步步帶回國家和民族長達14年的救亡圖存歷程——那些定格在黑白影像中的青春與犧牲,被賦予鮮活的面孔和熾熱的心跳,穿越時空,向今天的人們傳遞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14年抗戰歷史始終有一條清晰主線,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這是國內首部全景式展現中國人民14年抗戰歷程的紀錄電影。”《山河為証》總導演、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社會紀實節目部主任於鵬告訴記者。
“全景式”,是紀錄電影《山河為証》的關鍵詞之一。所謂“全景”,第一重含義是時間線的“全”——影片記錄了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抗戰全過程。這也是主創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何把14年的抗戰歷程,凝煉到104分鐘的電影時長中?
要想避免迷失在繁復的歷史信息中,又盡可能完整展現多維度內容,就必須先為電影確認一條清晰的主線。經過反復研討並與專家學者交流,主創團隊發現,14年歷史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邏輯主題,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這條主線貫穿抗日戰爭的整個過程。在每一個重大的歷史關頭,在每一次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始終站在歷史的潮頭引領方向。沿著這條主線,就能發現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必然邏輯。”於鵬說。
“全景式”的另一重含義,在於敘事結構的立體與多維。影片將中國戰場置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格局中,突破傳統敘事框架,以更寬廣的視野還原歷史全貌,既呈現淞滬會戰、忻口戰役等正面戰場的慷慨悲歌,也刻畫地道戰、地雷戰等敵后斗爭中的軍民智慧﹔既謳歌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英烈的錚錚鐵骨,也講述王三子、王四子等無名英雄的故事﹔既展現中國軍民寸土不讓的英勇精神,也呈現蘇聯空軍志願隊等國際力量的援華壯舉。
從宏觀戰役到微觀個體,從敵我雙方視角到國際社會援助……透過大銀幕,觀眾可以直觀感受到,抗戰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行動,東方主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諸多抗戰題材影片中,《山河為証》的特殊之處在於作為一部紀錄電影,必須要做到真實。“我們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延安電影團,先輩們為這一歷史過程積累了豐富的膠片資料。”主創團隊告訴記者,為還原歷史真相,主創團隊走訪全國37家檔案館、博物館,從龐大庫藏中精心挑選出佔影片80%的歷史影像。“我們用真實的歷史影像來講述這14年的過程。”
這些真實鏡頭中,部分為首次公開。蘇聯攝影師羅曼·卡爾曼曾在1938年以特派記者的身份來華報道抗戰,前不久,俄羅斯方面向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贈送了這些影像資料,其中不僅包含戰場鏡頭,還有許多反映戰場中個體的鏡頭。這些充滿生命力的鮮活細節,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拉近了觀眾與歷史人物的距離。
然而,由於戰爭原因,當年留存的影像、照片和文字還是太少了。為此,主創團隊在收集親歷者的回憶錄和日記、國內外戰爭檔案的基礎上,積極採用技術創新,在影片中加入CG動畫、老膠片修復技術,讓歷史人物得以“復活”。這些努力,化作觀眾印象深刻的畫面:趙尚志躍馬揚鞭的颯爽英姿,趙一曼懷抱幼子的溫柔淺笑,八女投江的慷慨悲壯,劉老庄八十二烈士的浴血抗敵……
“隻讓觀眾通過一個名字、遺址或文物去想象一個故事或人物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希望借此將歷史教科書上的名字變成‘活生生的人’,讓觀眾記住他們的模樣。”於鵬說。
“歷史不全是遙遠的過去,也包括活在當下的力量”
在主創團隊看來,影片名稱“山河為証”中的“山河”,既是具體的戰場依托,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為証”,証明的是那段浴血抗爭的歷史與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
不屈,這一精神貫穿了整部電影敘事。有不少觀眾被影片中“尋找英雄王家川”的故事打動。記者了解到,主創人員在尋找資料時,注意到晉察冀邊區刊印的《抗敵報》上的一則通訊《王家川沒有死》。通訊寫的是一個青年人去參軍,自稱王家川。工作人員不予登記,說王家川是戰斗英雄,已經犧牲了。這個青年人說:“王家川是我哥,他犧牲了,我就叫這個名字﹔我犧牲了,我弟弟還叫這個名字。我弟弟犧牲了,我們一村還有百十個青年都叫這個名字。”
“這時,‘王家川’就從簡單的名字變為一個符號。名字的傳遞,象征著一種前仆后繼、視死如歸的精神。”於鵬說。
影片中,劉老庄八十二烈士的故事,同樣讓觀眾印象深刻。1943年3月18日,為掩護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安全轉移,新四軍3師7旅19團2營4連82名官兵在江蘇淮陰劉老庄,以血肉之軀殊死阻擊日偽軍1600余人。子彈打完了就用刺刀捅、用槍托砸、用小鍬砍……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主創團隊在侵華日軍《步兵第五十四聯隊史》中找到這場戰斗的詳細戰報,結合幸存者的回憶與烈士李雲鵬的家書,以CG動畫的形式“復現”了這場慘烈的戰斗。當家書中“待風息波靜,凱然而歸,全家團聚,以報此恩”的句子,與官兵們浴血奮戰至最后一刻的畫面重疊,許多觀眾瞬間淚濕眼眶。
“他們那麼想家,卻最終為國舍了家。正是因為千千萬萬像他一樣的人,選擇犧牲小家、保衛國家,才有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團圓。”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觀眾劉女士在觀影后感慨不已。
影片中一處細節處理充滿戲劇性:美國軍官埃爾斯·卡爾遜,是首位深入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美軍人士。當他途經西安時,恰好與一群來華支援作戰的蘇聯飛行員相遇。
“這是這部電影被稱為‘全景式展現’的原因之一。”於鵬說,電影不單展現發生在中國的戰爭,而是將其放在國際坐標系中看待。“不能簡單地把東方主戰場看成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它是國際社會齊心協力對抗法西斯的一部分。”
在主創團隊看來,長期以來,西方的二戰敘事體系對中國戰場的歷史缺乏客觀公允的評述,以至於一些歐美民眾對於東方主戰場這一核心概念認知模糊。影片在最后部分使用了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領導人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評價,就是希望讓全世界能有一個更真實、更客觀的認識。
“這種敘事方式非常好,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離不開中國在東方主戰場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大校研究員李濤評價。
除了黑白影像資料,《山河為証》還包含彩色實拍的現實部分。主創團隊循著當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力量的足跡,前往黑龍江、河北、陝西、山西、江蘇與香港等地實拍。通過現實與歷史的交織呈現,主創團隊希望觀眾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抗戰精神的延續。
“抗戰這段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它從未真正從我們生活中遠去。怎麼証明?我們現在拍到的這些現實部分就是最好的証據。它深深烙印在每個中國人心中。有的地方留有戰斗遺址和痕跡,我們守護著它﹔有的地方沒有遺跡,像王家川那樣隻有一個名字,但當地百姓依然記得他們。歷史並不全是遙遠的過去,也包括活在當下的力量。”於鵬說。
“作為融入民族血脈的精神基因,抗戰精神從未褪色,始終能激蕩起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共鳴”
“看看鏡頭下先烈們真實的精神面貌,質朴而勇敢,天地有正氣!”“心潮澎湃、熱淚盈眶。請記住這段歷史,請記住我們的先輩用鮮血鑄就的和平生活。”社交媒體平台上,許多網友留下觀影感受。
不僅有《山河為証》。這個夏天,從銀幕到展廳,抗戰題材影片正以一種強勁的勢頭,引發穿越時空的情感共鳴。例如,取材於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真實罪証影像的《南京照相館》,票房突破26億元﹔講述中國漁民救援英國戰俘、抗擊日本侵略者故事的《東極島》,展現中國人民的血性與擔當。
與此同時,線下展覽也掀起“抗戰熱”。近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外,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游客張明謙告訴記者,自己特意在暑期的北京之行中加入了參觀抗戰展覽的行程,“通過看實物、聽講解,能讓孩子更直觀地了解歷史,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的“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自開展以來,熱度持續升溫,累計接待參觀者已超40萬人次。各地舉辦的專題展覽參觀人數也顯著攀升,南京博物院、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等,依托豐富館藏文物和歷史資料,引入場景復原、多媒體互動等現代化展陳手段,生動呈現全民族抗戰的偉大歷程,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參觀。
為何抗戰題材能在當下持續煥發新的生命力?在於鵬看來,這源於情感上的強烈認同:“中華民族在危難之際所表現出的空前團結、不屈不撓的犧牲精神,是融入我們民族血脈的精神基因,始終能激蕩起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共鳴。”
“我們希望展現一個真實、客觀、公允的歷史觀,讓今天的人們能感受到那段歷史中前人的溫度,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於鵬說,“當今世界仍不太平。為民族復興盡責,為人類進步擔當,我們任重道遠。”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種精神,不僅是歷史的,更是當下的和未來的。正如《山河為証》的片名——山河見証過苦難與輝煌,也必將見証新的奮斗與奇跡。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5年8月25日)